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专业化及其构建

时间:2022-08-02 01:17:42

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专业化及其构建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获得较高的主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高校学生工作的诸要素整合为一种综合型的育人运行机制,将学生工作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内涵阐释

1.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义上等同于通常的学生工作,又与国外指的“学生事务”内涵基本一样。[1]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包括学生社团、各种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经费资助、学生心理卫生、纪律和法律、健康医疗、就业指导和学术支持等多领域。新的学生工作模式把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学生事务管理凸显出来,使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共同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车之两轮,以此构建学生工作专业组织体系、明确专业职责和配置专业化人员。

基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我们所指的学生事务涵盖了部分学术事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与国外相对于以获取学分的学术事务之外的“学生事务”的涵义有所差异。但是,面对学生工作内涵的转变,我们的学生工作还习惯于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土壤中耕作,其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队伍素质和人员结构的不相称,更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运行方式才能更加适宜于当前学生工作的需要,它制约着学生事务管理在根本上能否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并符合学校管理效益最大化需要。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历史演变

机制是指构成某一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我调节的自组织,其功能是耦合的,其形式是动态的。它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即组织结构,二是使这种关联得以运转的作用机理。不难看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是指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基于某种原则和机理而形成的运转方式和运行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学生工作管理呈现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体制特征。纵观新中国近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全国高校普遍设立学生工作处这一专门机构为标志,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先后表现为两种典型模式:一是分散模式,即未在校内设置学生工作专门的管理机构,学生工作管理的权限分散在学校许多部门;二是专兼模式,学校设立了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部)作为高校学生事务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承担大部分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团委作为另一个相对重要部门主要承担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其他部门继续履行部分学生工作管理的功能。如此一来,高校内部基本形成分工明确、专兼结合、齐抓共管,校、系两级职责分明、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

二、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特点

1.教育行政导向明显,领导和指导着高校学生工作

目前来说,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发挥行政影响的主要是教育部、省级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省级教委高校学生处主要任务是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指令负责高校学籍管理行政和其他有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行政影响是通过出台法规及规章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督导,组织校际之间学生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在现行情况下,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省级教委高校学生处还负责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统一管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深受教育行政影响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行政体制表现出强大的约束和控制力,高校学生工作接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省级教委高校学生处的垂直领导和指示领导。[2]

2.高校校内横向联合,两级运行,条块结合,形成网络

为了协调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工作,一些学校又在学生工作处的基础上设立学生工作部。学工部作为党委部门,其职能是领导和协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还成立了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处(部)作为其办事机构,承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整个学校学生工作管理形成专兼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在系一级,党总支副书记对于学生工作负领导责任,吸纳副系主任、政治秘书和团总支书记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用以指导和协调全系的学生工作。各班(年级)配备班(年级)主任或辅导员,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内部基本形成分工明确、专兼结合、齐抓共管,校、系两级职责分明、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

3.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

党政合一的体制是中国特色,在我国有其必然性的。一是由于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学生工作长期隶属于学校政治工作或德育工作,加之考虑到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将学生工作划归党务系统,由政工人员负责学生工作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二是学生工作随着思想教育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事务出现大量的新情况,导致学生事务中行政事务大量增加,学生工作行政化越来越明显,从而要求强化行政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学校以及学生工作由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共同负责,党委副书记负总责,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副校长,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部处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或“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三、改革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的设想

1.宏观层面专门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执行体系垂直化的运作机制建构

上文中提到的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弊端使得学生工作定位不准确,队伍建设不全面,学生工作内容体系尚不科学。[3]因此,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任副校长的校级领导必须具有学生事务专门知识,推动整合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学生工作实现“宏观层面专门化”的领导体制后,要将当前兼职部门分管的所有学生事务都划归学生工作系统,即实现全面整合和教育资源再配置。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功能专业化的新机构,设立如学习指导中心(学风建设、学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和安置)、勤工助学和经济资助中心、学生工作常务办公室(日常事务、入学教育、毕业安排)等。

实行执行体系垂直化管理,专制人员归口统一指挥,不会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工作更易于统筹安排,学生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随着学分制在各高校的广泛实施,也将促进学生不再严格隶属于某一个院系,取而代之的是执行体系的垂直化管理。

2.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

学生事务管理的要点是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素质全面发展的帮助与服务,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认为,“服务学习”的观念结合了理论学习和服务工作,它对促进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发展很有效。“服务学习”向学生提供了在服务他人中学习的机会,这种机会可以在校园内从辅导其他同学、认识他人行为、给教师做助理等获得,也可以在校外的服务中获取。

学生事务管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建立新的工作模式。这种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为广大学生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型工作模式,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全人教育和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工作重点,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一切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锻造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个性并赋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产品。[4]

3.形成准市场化运作方式

采取准市场化方式运作是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行业进行有偿方式运作。事实表明,学生事务运行需要大量的现代设施和设备,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一般而言,学校只能提供较少的启动经费以维持基本正常的运转,大量的日常运行维持和设备更新及现代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经费支持。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收费上学,体现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因此,大学生在学校里的教育消费是作为“消费者”身份出现,学校通过生产知识产品卖出“教育产品”,学生消费者通过支付学费的方式购买“教育产品”,而学校提供“教育服务”产品促进学生消费者消费教育服务,增加“知识能力”并不断积累“人力资本”,进而在劳动力市场寻求符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实现自己投资高等教育的合理回报。

根据这样的“学校经营”理念,学生事务管理可以寻找市场化运行的道路。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领域,解决学生事务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是市场化过程中学生事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我国现在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经费预算一般不及学校运行经费的一半,学生事务管理所占经费则更少。要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相关设施和硬件、软件建设,因此必须增加学生事务的经费,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领域,走准市场化运行的路,应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然的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海春.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出及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2]蔡国春.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3]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4]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学校社会工作[J].江苏高教,2005,(5).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

上一篇:教师要学会沟通 下一篇:PISA对我国高考地理测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