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兼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2022-08-02 11:30:37

浅析企业兼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企业兼并重组作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有力杠杆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动力,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基于产业组织的企业兼并理论的论述,分析了企业兼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兼并;发展历程;问题;建议

一、企业兼并概述

(一)企业兼并的定义

“兼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兼并仅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方式相结合,并且只有一个企业继续保留法人地位的情况。广义的兼并则包括狭义兼并、收购、合并以及接管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产权变更方式,但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可能消失,也可能不消失。本文企业兼并的含义将采用广义上的兼并。实现企业兼并的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二是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或股票,三是对其他企业的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份,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二)企业兼并的分类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根据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关系将企业兼并分为三类: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混合兼并。

横向兼并是指当兼并和被兼并企业处于同一行业,且产品属于同一市场时的兼并。较有代表性的是韦斯顿(J F Weston)的协同效用理论和威廉森(Willianson)的市场势力理论。

纵向兼并是指在生产工艺或经销上有前后关联关系、买卖关系的企业间的兼并。纵向兼并可以通过科斯(R H Coase)和威廉森(Willianson)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经营协同理论来解释。

混合兼并是指当兼并与被兼并企业分别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没有密切的替代关系,兼并双方企业也没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时的兼并,又称多角化兼并。解释混合兼并的理论有资产利用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

二、企业兼并在我国发展历程

我国的企业兼并起步较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我国第一次并购浪潮

这一阶段始于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和保定市锅炉厂以承担被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和债务的方式分别兼并了保定针织器材厂和保定市风机厂,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兼并的先河。据统计,80年代我国共有6226家企业兼并了6966家企业,转移存量资产82.25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家,减少亏损额5.22亿元。其中仅1989年就有2315家企业兼并了2559家企业,转移存量资产20亿元,减少亏损企业1204家,减少亏损额1.3亿元。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1)企业兼并都是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进行的;(2)交易的自发性和政府干预并存,并购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3)兼并的动因是消除亏损,被兼并的企业多为亏损企业;(4)兼并方式多为承担债务和出资购买方式。

(二)我国企业兼并的第二次浪潮

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产权交易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仅1992年上海、武汉等16个城市就有2900多家企业被兼并,转移存量资产60多亿元。1993年九月到十月间,深圳的“宝延”风波拉开了我国股市并购战的帷幕。随即又发生了万科申华事件,中远收购众城等轰动全国的事件。

此阶段的特点是:(1)产权交易市场普遍兴起,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逐步占据主要地位;(2)企业兼并规模扩大,大型合并和收购增加,强强合作增多;(3)我国企业兼并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4)并购范围开始向多种所有制、跨地区方向挺进;(6)企业并购中企业逐渐成为主体,并开始向规范化发展。

(三)我国第三次企业兼并浪潮

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后,行政干预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逐渐淡出,中国企业不断成熟,按照自身愿望和市场条件实施并购。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海外并购规模空前。“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如中央企业已由2006年初的169家整合到2010年的122家。产业集中度提高,前10家钢铁企业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8.6%。2010年3月,吉利并购沃尔沃,使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次并购浪潮的特征:(1)企业不再是强吞弱、大吃小,而以强强联合为主;(2)并购的目的不再是消除亏损而成为企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3)并购的重点多为高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力图优势互补,提高核心竞争力;(4)海外并购规模空前;(5)政府行为逐渐淡出,企业开始自主发展。

三、我国企业兼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兼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企业兼并中政府行为过多,阻碍兼并机制的正常运行

尽管企业兼并中一些政府行为是必要的,但如果政府盲目干预企业行为,代替企业作为兼并活动的主体,不按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所遵循的经济规律进行,就会造成兼并机制的扭曲,影响企业兼并的效果,影响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限制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二)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产权不明问题

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产权问题还很突出,尽管企业在名义上和法律上归属上都清楚明确,但由于企业兼并的主体不明,政府部门常成为实际上的兼并主体,兼并引起的产权转让收益和交易费用的归属难以界定,企业新增资产所有权难以落实,使企业兼并过程产权的具体运作管理和收益等方面不清晰,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

(三)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兼并市场不健全

目前我国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大多数兼并活动都不是独自在市场中自我完成,企业缺乏对兼并应有的积极性,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通常是在政府的鼓励并给予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才进行兼并。而且我国兼并市场也不健全,中介机构营运和资产评估不规范,导致我国企业兼并十分困难。

(四)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企业兼并中的政策措施尚不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兼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与企业兼并相关的法律政策还很少。

四、解决我国企业兼并过程中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在兼并活动中的角色

企业兼并是企业间的买卖行为,主体应为企业,政府应对企业兼并进行宏观调控,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对那些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的兼并行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而对那些借兼并侵吞国有资产的或有可能造成垄断限制公平竞争的兼并,应通过法律等手段进行限制,为企业兼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明晰产权关系,避免企业兼并过程的资产流失

在我国的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明晰,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因此,应对企业资产、国家资产和地方资产给予适当的界定,实行产权登记,发放产权归属证明,履行法律手续等。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产经营和管理机构,通过立法统一各种资产评估核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避免兼并过程中资产流失。

(三)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兼并行为市场化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兼并逐步市场化并走向世界,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兼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市场体系越发达,企业兼并市场就越开放。为此必须建立企业兼并市场,确定市场交易细则并引入竞争机制,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四)建立完善兼并法律法规,确保兼并行为规范

市场活动的有序、规范、公平、合理地进行,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证。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企业兼并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较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对企业兼并中各方的权力、责任、利益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取缔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从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施风华.浅谈企业的重组与兼并[J].现代商业,2010(08).

[2]蔡琳.企业兼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2).

[3]杨英.试论企业兼并重组及问题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4]毛发青,李秀玉.中国企业兼并特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9).

[5]孙德斌.企业兼并的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10(34).

[6]易华,王蕾.企业兼并动因分析[J].商业文化,2010(04).

作者简介:刘静静(1986—),女,山东临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上一篇:浅谈微博营销技巧 下一篇:浅谈汽车营销的C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