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过程中“情感与写作”的关系

时间:2022-08-02 10:27:35

浅谈教学过程中“情感与写作”的关系

摘要: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调控到最佳境地,使之笔走龙蛇,畅然成文,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感 师生

写作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多种要素,诸如写作技巧、文学素养、情感、创作环境等。本文在此不作赘述,仅论“情感”这一要素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情感之于写作的必要性

写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写作以生活为蓝本,高度凝练、概括生活,并最终还原、反映生活。但写作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与生活,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莱辛指出,文学即情感。18世纪以来,西方不少的作家、诗人都将这一信条奉之为圭臬。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说:“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在中国古代论文中,不乏强调“文字是情感的表现”这一观点的论述。如《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发于声。”《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见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明确肯定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情感。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绵延不断,广为流传。

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观念活动,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现。写作是一种审美活动、情感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诚然,写作的中心任务是制造意象,但如果只有意象,哪怕这个意象极其形象,缺少了感情的灌注,那么这种写作必然是苍白贫血的。如同动物学教科书对各种身躯都有详尽的描述,甚至配以精致的图形,但是没有人会把它们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所以,当代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回来越多。”

二、写作中情感抒发的原则

写作是一个情感抒发、宣泄的过程。人的情感有真伪之分、美丑之别。如果不加以规范、引导,写作就会无序甚至误入歧途。在写作中,情感的抒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有理、有序,打动人心,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

原则一:真诚

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在于真实,这应当是写作的原则,尤其是情感抒发。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这一原则要求写作对生活的反应与评价出自真情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也不能是东施效颦式的“无病”。中国古典美学非常强调“真”,这里的“真”就是情感的真。《庄子》释“真”,指的就是情感。他指出“真情”与“假意”的不同艺术效应:“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亲不和”,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这一方面不乏反面教材,如时期出现的大批作品,乍看豪气冲天,实则苍白空洞,读之令人作呕。屠格涅夫严肃地告诫青年作家:“在你自己的感受方面,需要诚实,严肃不拘的事实。”当前,中学生写作的一个弊端便是假,缺少一颗童心,缺少纯真。须知,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契诃夫晚年想写一篇描写青年女革命家的短篇小说,但他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这种任务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这样的一种真实情感。可见,即使是文学技巧极为纯熟的大作家,没有真情实感,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

2007年,江苏高考《怀想天空》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写麦收时节,烈日下,儿子对农民父亲的体贴和感激,令何永康老师拍案叫绝,文字朴实无华,但情感真实纯净,厚实博大。朱自清的《背影》于今看来,似乎已不足为奇,但不妨碍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无他,唯真情。

文章千古事。千古以来,文章何其多!简单地归纳一下,虽然形式或有不同,但无非是情感的真实再现,或是爱情,或是亲情,或是友情。君若不信,何妨一阅天下文章!

原则二:高尚

写作的情感性,不仅需要真诚,而且需要高尚。从写作角度看,“真诚”是手段,而“高尚”才是目的。

写作是作者用自己的情感把握社会生活,从中提炼出主题,传达给读者生活的感受、思考和理念。只有高尚的情感才能正确地引导读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才能使写作有利于社会人生的进步、健康、美好。

格调低下的作品,无异于毒害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例如,已拍成电影的《小时代》,故事浮夸、造境虚假,感情观肤浅,更严重的是在物质崇拜下肆意地挥洒消费符号,把人类进入到消费时代后,都市青少年的酷炫形态无限放大。借用张爱玲的话来形容,整部作品“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所以,读者在阅读中需要看到的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强烈对比,需要听到的是对美好人生的呼唤。只有写作的精神品格高尚,作品才能产生“发扬其高级,摒弃其低级,文以载道”的情感效应。

三、写作教学中情感的发挥

首先,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精神路衢,驱动他们的思维机制,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取更为广博的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导”,导之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使其产生心灵颤动的情感符号与认识结构。譬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从“东犬西吠”“祖母以手阖门”等细节之处感悟生活中亲情的苍凉或温暖,并能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情感的素材。此外,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应是高中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好的范本。

其次,如何发挥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通常把这种能力总结为“合情取旨,缘情取物,顺情成章,依情定语”十六个字,可是,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锻炼,逐步形成。

对此,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在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自然场景、世态意境中进行奇思异想。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可一步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层次与变化,从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悼念,到对非人间的控诉,再到对庸人的唤醒,悲愤之情逐步加深,情感体验逐步强烈。这样对于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传情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注重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健全他们认知结构的同时,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南京出版社,1991.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论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下一篇: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