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探究

时间:2022-08-02 08:16:41

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探究

【摘要】在大学中存在着不同的体育群体,例如篮球队、足球队、甚至一些自发组织的体育群体,而身为群体里的学生就平时课外的体育活动就会很多,而单个个体的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就会很少甚至没有。本文浅议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探究。

【关键词】体育群体 体育意识和能力 培养 互动 探究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未来主要动力,然而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好坏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身体的好坏除了合理膳食保持心情之外,运动才是其中的关键。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并不是非常热衷,这也让很多的体育老师非常的头疼的事,如何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如何培养出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是目前体育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1.主动型。这类学生大概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学生对体育运动积极性较强,兴趣浓厚,主动性强。这类学生根据不同目标意识又分为三类:a.竞技型,此类学生一般对某项运动偏爱,并且多数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巧,喜欢在竞技中展现自己;b.娱乐性,这部分学生多数性格开朗,爱好活动,将运动作为调节生活和心情的手段,在运动的选择上随意性大,兴趣多变;c.健身性,此类学生运动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强身健体,选择运动项目明确,并且一般都与室友朋友一起锻炼。

2.被动型。此类学生大概占五分之一左右,他们没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对体育运动不热衷,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除了在体育课上以外基本不参与体育运动,就算在体育课上,对于很多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3.情感型。此类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为宣泄心理的怨气,愉悦身心,想通过运动增加交流、增加情感,并且通过运动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体育群体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影响

1.体育群体可以培养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单个的个体都不是太喜欢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除了一些主动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外,一般的大学生都会选择把课余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网娱乐、逛街购物甚至回寝室睡觉休息上。这就涉及到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的活动可能以单个的个体就可以完成,或者单个个体就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而大部分体育活动以单个个体的形式去进行可能不会达到愉悦的心情,甚至会出现无聊乏味状态。例如一个人跑步,一个人打篮球,都会让人感觉到无趣乏味。但是如果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产生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形成群体就可以形成竞技比赛,并且在运动中有说有笑,整个过程不仅达到体育运动的效果也达到了心情放松的效果,由此就更增加大学生主动去参加,甚至喜欢去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

2.体育群体可以存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交流。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大学寝室中更是人手一部电脑,但网络的出现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同寝室的同学平时基本上很少交流,大家所有的交流都会利用网络和手机来完成,如此一来本来在大学中关系最亲密的室友也变的关系不温不火,并且长期的依赖电脑而不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给学生造成自闭,不愿意接触人等现象。而体育群体的组成、活动,就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一起参加竞技,在竞技中配合、交流,同学之间一起流汗、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以及失败的不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3.体育群体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众多的大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而长时间的不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就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加上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存在亚健康状态。并且通过很多实际现象也可以看到,目前很多毕业之后的大学生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应酬过多,并且长时间的不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就会慢慢地出现很多的不良症状,从而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4.体育群体可以避免和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对于社会不断前行的脚步,社会上很多的人都会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也一样,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不是事事都完美,潜在的众多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环境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产生一种网络综合症,甚至很多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患上忧郁症。

大学生都是我国发展的主力军,所以身为体育教师一定要理解自身职业的定义,体育运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鉴于群体活动的优势,体育教师可多协调学校进行多种的课外体育比赛,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友谊的同时,也可以使学校呈现一种潮气蓬勃、热情洋溢的气氛,从而丰富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铁雄.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郑海娟,张淼.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3]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3).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一篇:“单元组管理”模式下的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