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时间:2022-08-02 06:43:39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中心小学 广西 来宾 546100)

【摘 要】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的神圣职责。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担负着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问题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教师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害怕自己回答不出来而失去尊严,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要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要使学生在大量的识字、阅读“模糊”理解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达到创新思维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迁移”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把“应试”训练转变为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来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每节课都应有真情的交融、高峰的体验、心潮的激荡、灵感的爆发。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是人类创新活动及其过程的揭示、分析,并使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训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设计训练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3)把传统的教学专制现象转变为教学民主化措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一人主宰的天地,学生则成了学习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严重的泯灭了学生做人的尊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课堂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让教学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向名人挑战。教师要对好质疑、好提出“怪”问题,提出超越教材范围的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持热情支持的态度。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得到保护,同时他们的智力和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我教《皇帝的新装》,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查,边读边做,这样人人参与,动脑动手,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来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评析课文中人物形象,大家各抒己见,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让学生以实践活动为主,重视他们听、说、读、写的训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学上的民主。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2. 重视“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1)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我在上《我的战友》一课时,一学生突然问:“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他们事先早有防备,身上都没带这些东西,所以不爆炸。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而有的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狐狸虽然狡猾,但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当它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这是很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师对这种看法给予充分肯定。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层方法,我没有立即作出谁是谁非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分层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这几种分层方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懂得了“分无定法”的道理。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3.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另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是个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打120分。

4. 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靠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5. 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观察比较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另一途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必须正确、合理的利用声像、插图,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对比,多途径思考,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归纳出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天上的街市》结束时,播放牛郎织女在凡间的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爱情遭扼杀、鹊桥相会等片断的声像画面,学生通过观察,有的学生不禁发出感叹:爱情本来是永恒的话题,但是许多爱情往往以悲剧告终。当学生正陷入沉思时,我播放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时的录像壮观场面,学生的表情马上出现“阴转晴”,再让学生通过的观察、比较、想象并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较自然地得出结论:神话传说在人们生活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勾起人们多少向往和回忆,又给人们带来不知多少的遗憾……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是可以战胜神话的。

6. 在开放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练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一定能创造。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取了知识,养成了能力,还懂得学以致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了《我的老师》后,要求学生代替作者给蔡老师送一张明信片,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热爱之情。再如教学《死海不死》课文时,在完成了探究性阅读以后以“死海想到……”为话题,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联想,不能重复,越多越好,最后收到学生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防止死海干涸的设想。又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们兴致盎然,说出了“玉兔,蟾宫,婵娟”等几个别称,背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几句跟月亮有关的诗句。从而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鲜活的知识。又如教了《三峡》,要求学生按原文的框架,改写成解说词,并以导游的角色,向“游客”介绍三峡美丽的风光,让学生过一把导游隐。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7. 在互动中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成为社会的语文、人生的语文,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

我在讲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理解父亲的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之后,让学生就这句话进行品读、讨论,给出的问题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作者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座指路明灯。这句话的真正力量是什么?”请说出你的观点。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说得非常好。接着我又抛出话题: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感悟呢?要求学生回答时,能在父亲的话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能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也是一样的。”并能用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谈。这样不仅是创新,同时也让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进行了读写训练。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少学生都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更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 钟海青:《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北京师大出版, 2006年6月1日出版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7年第8期

[4] 葛世平:《语文教学之友》,河北廊坊师范学院,2000年第11期

上一篇:浅析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