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教学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8-02 05:52:19

启发教学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强调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责任感,强调知识的认知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它充分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小语;启发;模式;实施;探究

自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之后,几千年来,启发教学一直活跃在课堂上,在现代教学中,启发已经有了更广的含义,它不再受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启发教学更应该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把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始终积极思维。

一、对启发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有利于遵循学生学习、认识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和实践,做知识和技术的主人,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启发教学的本质。表面看来,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简单、机械移位过程,就是老师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移至给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加工处理,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才行。学生接受这种“移”时,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是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经过编码处理以后才行。这里老师的移位处理说是启发,学生的接受处理说是思维。因此看来,启发教学的本质说是如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而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思维是从问题发出的,并围绕问题展开,最后问题得到解决而结束的。启发与思维的关系可列为如下流程:

问题――思维――问题解决――认识深化

在这一流程中,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启发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的结果,认识深化是思维的目的。

2.启发教学是个过程。在启发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既有侧重,又有配合,共同促进过程的发展,其中在问题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老师的活动,就是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交给学生。但有时学生也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被老师采纳后作为教学启发的问题,又交给学生。因此,从本质上说,在问题这一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在思维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学生,由学生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学生的思考必须伴之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因此,这一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积极有效的活动。

3.启发教学是一种氛围。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自始至终地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要积极思维,教师是思维的振荡源,学生是振荡的加速器,师生思维震荡的叠加,产生共振,思维振荡波弥漫于整个空间。启发氛围一旦形成,所有学生都必将积极思维,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就会相继解决。可以说,启发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启发教学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两式,即启发式与讨论式。启发强调了老师的“导”,讨论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而学生的有效的参与、讨论,必须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有效指导,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反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无的放矢,成为放羊式教学,一堂课中,学生又能有多大收益呢?

进行启发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件事:

1.出好问题。问题是启发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凭借和依据。因此,出好问题是搞好启发的前提。教学中对启发的问题要周密思考,构成网络,哪些问题是顺延的,哪些问题是逆行的,哪些问题是枝杈的,哪些问题是要特别注意的,哪些是防止和纠正的,哪些是设问的,哪些是他问的,哪些是串联的,哪些是深入的,一个个、一层层,必须排列成序,串联、编织构成问题链。如教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要想便于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认识到船长舍己救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大形象,教师可有目的地设置以下问题链:

(1)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当作船的一部分。)

(2)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为什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3)你体会到什么?

这样,学生思维顺着问题链的轨道,有血有肉的体会就自然显现于脑海。

2.加强控制。有时课前老师做了充分准备,但实际教学中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加强控制,使启发达到理想效果。控制应把握两点:(1)当启而不发时怎么办?这可能是教师所提问题太笼统或太大所致,这时教师应将问题分解,由粗变细,由大变小,采取逐渐接近的办法启发,就会解决。(2)学生思维走斜分叉。在思考时总是徘徊在问题的边缘,接触不到问题的实质。这说明教师所提问题限制性不够。提问要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如在教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打赌》一课时,在解决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浅显地争执回答为值或不值。这时,如果教师将问题分解为:

a.“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么样了?

b.“我”和“爸爸”的不良习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这样,学生在判断问题时就会有理有据,问题便迎刃而解。

3.多法并用。启发一定要思路清楚,目的明确,得当地启发可使学生愤然,使学生始终积极思维。当学生处于茫然状态时,不妨变换一种发问方式或引导方式。多种启发方法并用,注意变换,才能使课堂更为活跃。

4.倡导思异。启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的标志之一是能否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问,没有问不可能是真正的学。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真的学好了,没有问题;二是与此相反,未好好学,提不出问题。此时,我们可让其他学生提问题,让未提问题的学生回答,以检验是否学会了。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不光自己准备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的问题,不管是对是错,是大是小,是深是浅,即使十分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回答,做出交代,决不能对提问的学生讥笑、训斥。学生如果失去信心,其结果必然堵塞言路,陷启发于绝境。

启发教学历史悠久,前途广阔,只有启发教学才能很好地实现第斯多惠的下列教诲:“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上一篇:学生心理个别辅导与不良行为矫正研究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瓶颈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