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认识

时间:2022-08-01 11:30:08

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认识

摘 要: 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载体,在大学生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方面,社交网络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思想疏通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水平,塑造他们的灵魂并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社交网络 思想疏导与教育 实效性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英文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应用服务,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打破现实的约束并向网络延伸,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社交网站的整体用户覆盖率达到61.7%,10―29岁的人群是社交网络的主力用户,90.1%的用户会用手机访问社交网站。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模式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深入发展。社交网络作为普及应用的社交平台,备受新鲜感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并成为他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活动、道德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分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特点及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途径。

一、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

社交网络的价值来源于真实性,它以人类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模拟或重建于以网络为基础的比特空间。在虚拟网络中,人类的社交行为是以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传递为基础开展的;便捷高效性。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双方可以在身处异地的任何时间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同时,社交网络颠覆了过去单向、延迟的信息传播模式,每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将同一信息传播给成千上万的其他用户;继承黏度性。社交网络继承整合了传统网络媒介的多方面优势,以一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服务模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交往体验。社交网络中创新性插件的使用为用户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契合了人们社会交往面上的多种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黏度;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这一特点弱化了用户间外在条件的差别,每个用户都能平等地集散信息,为人们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更有助于新的社交关系的构建。

二、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社交网络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机遇

首先,社交网络拓宽了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平台。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线下开展的单一模式,推动着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空间由物理世界向虚拟网络延伸。在虚拟网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随时随地地开展工作。这种开放的、虚实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平台;其次,社交网络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在线对话方式。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交流,社交网络虚拟空间的氛围更自由宽松,开展在线对话更能给人以敞开心扉的安全感,此时学生的所想所思能自然流露,身心状态也最真实,这些都为提高思政工作切入点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再次,社交网络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效率与影响力。社交网络的信息集散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受众广泛,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社交网络的运用可以使思政工作者快捷的搜集与针对性强的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和资料,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相比,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此外,社交网络环境中,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新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思政工作者积极开展正能量的思想疏导与教育,正确引领网络舆论的方向,创造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话题,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渗透力。

2.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交网络既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又给其带来了冲击。首先,社交网络冲击了一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制力及判断能力较弱,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价值认识的偏差,同时社交网络中一些不健康、偏激、错误信息的传播弱化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其次,社交网络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社交网络便捷高效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对大学生参与线上社交有强烈的吸引,他们在虚拟丰富的网络世界中更容易产生欣愉和满足感,这就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的风险,进而对他们健康身心的成长产生影响;再次,社交网络加大了思政工作者对网络信息把控的难度。社交网络中存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对于这些庞大的信息量,在现实中很难全面地监管与过滤,这就对思政工作者全面把控网络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社交网络平台建设

当前,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社交网络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视。高校教育者特别是思政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参与者,继而着力打造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及院系、学校层面上的社交网络交互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积极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开拓便捷的在线式交互空间,就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线上交流研讨、组织开展特色思想疏导与教育活动等。同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两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展思想疏通与引导。另外,思政工作者将学校管理、服务、宣传等多项工作通过社交平台来开展,积极在平台中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使师生在轻松交流的同时积极促进师生关系的全面发展。

2.利用社交网络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由点及面的信息传播特性,积极在社交网络中提供正确的舆论信息,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浓郁的正能量氛围中自觉净化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进而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同时,思政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树立典型、正向激励为主要手段,通过社交网络将优化的信息高效快捷的散播,使学生在优秀榜样的映衬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成才。

3.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教育功能

在社交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功能和特性,积极开展社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着力发挥社交网络的教育功能。例如,利用社交网络的互动功能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在线心理服务,引导学生倾吐内心的烦恼与苦闷,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实时互动与疏通引导;利用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开展诚信、安全、法制教育研讨,使每一个学生在研讨中既能充当议题的设置者,又能作为不同观点的讨论者;利用社交网络支持承载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功能,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展播,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4,(7).

[2]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

[3]董婧蒙,陈大勇.运用主流网络社交工具加强高校学生思想交流与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4]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3).

[5]刘振.社交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问题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3,6(3).

[6]秦丽娟.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2.

[7]王雷.社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

[8]方文,黄荣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2015年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C215025)。

上一篇:从多元主体到程序分工:公共服务供给网链化模式... 下一篇: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基础教材《职通商务英语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