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几种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1 11:22:06

谈语文教学中几种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一味地求“新”、求“变”,使语文课走向花哨,肤浅,甚至脱离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作为一名语文人,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的异化,心情难以平静。并不是说我的语文教学一定没有问题,相反肯定有,但是通过前辈们潜心著述的思考,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及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我觉得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有益的。下面就我理解的语文教学应回归质朴,谈谈我高二一年来的选修课教学。

一、通过《史记》选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在于培养学生获得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及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的情感,后面说得太大了,什么叫热爱?我想通过学习,对文言文本身感兴趣了,就是一种热爱。但如果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都没有具备,正如在学生中所传的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互怕“文言文”,以畏惧害怕的心情去阅读,那又何谈“兴趣”,何谈“热爱”?

所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摆在了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位置,而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将是一句空话。在高二上学期教授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时候,我非常注重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面对如此大篇幅的《史记》教学,我并没有采取提问式的以人文性、文化性为导入的高位化教学,因为如果没有最基本的文言知识作保障,学生连文章都没读懂,那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生读:对于文言文教学,尤其像《史记》这样大容量的文章,不需要学生全文阅读,因为他们记不住,与其全文阅读,还不如默读。所以,我一般采取学生读一段,看两分钟消化的方式。

(二)点名提问:请一位学生起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问题,此时不需要学生连起来翻译。只要求学生就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根据书下注解与以往所学能做到翻译即可。

(三)连贯翻译:在学生理解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连贯起来翻译本段,当消化完一段后,再接着往下讲。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可行的,更是高效的,当学生理解全文,掌握重点实词与虚词后,文言文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展开也就有话可说了。

二、通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熏陶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而尤以唐帝国兴盛的标志“唐诗”与宋王朝繁荣的体现“宋词”为盛,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王国之中,涵咏品味、鉴赏吟诵,从而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

诗无达诂,《唐诗宋词选读》共选唐诗31首,宋词32首。考试要求考其中的唐诗与宋词各14首,共计28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的古典文化,我从超功利性的角度讲授了44首,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王国中,逐渐品味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通过《现代散文选读》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

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一类文体,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面对散文教学,不同人有不同的办法。或用多媒体播放文章段落分层及中心意思,或以问题的形式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或将文章束之高阁,离开品味的环节,直接进入到看似热闹,实则已脱离文本十万八千里的小组讨论。我采取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整体感知,品读课文。《现代散文选读》所选文章均为经典课文且篇幅不长,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是在短时间内认识与理解课文的最佳方式,而教师的范读又是最接近学生的,所以每篇文章我都会以整体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整体品味,其中包括了重读、弱读、连读与停顿及换气等多种朗诵技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也更好的感受老师品读的方法。

(二)品读优美语句,例如《把栏杆拍遍》“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我想,这段话无论在用语上,还是气势上,都堪称一流。又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那句,“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若换了一般人,就写乱发与胡茬了,但徐志摩毕竟是大师,这样的语句怎能错过品味?

(三)归纳总结,不超过20个字,即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归纳。例如读罢《绝地之音》可概括出,“通过绝地之音的魂牵、邂逅、探寻、捕捉,彰显.生命力”,《春末闲谈》学完后可总结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必然失败,历史将由人民创造”,而《可以预约的雪》告诉我们与菅芒花不同,人生不可预约,但我们要热爱生活。

四、结语

语文教学应该是质朴的,通过反思,我再一次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诗歌鉴赏的能力及散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上一篇:浅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下一篇:浅论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课堂指令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