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辅导员工作与学员人格塑造

时间:2022-08-01 08:32:03

校内辅导员工作与学员人格塑造

一、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人格具有可塑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滞后,渴望成熟却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塑性强、不确定性高、波动性较大。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思想,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导者和引路人”。[2](二)大学生人格具有不完善性,需正确提升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到大学自主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学习模式到频繁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课余生活方式;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到需要适应他人的集体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学生在面对变化时手足无措,容易产生消极心态,自卑情绪,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因此,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自主学习、坚强面对困难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要任务,同时还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和团队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发展。(三)大学生人格形成易受不良因素影响,需正确面对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往往盲目地崇尚个性,追求自我,同时追求功利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辅导员需正确面对这一切,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引导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观念,正确面对和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找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四)大学生人格建构易受辅导员人格魅力影响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文化知识的灌输,有时更多地反映在与学生相处时的一言一行和言传身教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尚的品行、正直的人格、渊博的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理想人格的构建,是人格培养目标的具体人化,是学生言行举止效仿的对象。当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严肃师生关系,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更多地充当着朋友的角色。正如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这是对辅导员作为朋友这一角色的明确定位。角色的转换必然引起沟通方式的变化,不再是一味的理念灌输和居高临下的管教式教育,而是基于平等和互相尊重上的交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人格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影响人格健全一方面,与高中阶段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考试,相对宽松和自由。当学生从高中这种高压的生活方式中解脱,步入大学校园时,思想上往往容易松懈,容易以玩乐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迟到、早退、缺席等情况屡见不鲜,用睡觉、上网、看电视打发时间。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普遍采用由老师灌输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这恰是大学学习必须具备的。大量的课余时间、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都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加之,高中的学习生活枯燥单一,而大学校园各种社团、各种活动应接不暇,如何分配时间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二)包容性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人格发展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公主、少爷们,习惯了被爱着,宠着,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别人顺从自己的意愿,但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严重缺乏包容性。来到大学后,当需要跟大家一起生活、共用生活空间,需要容忍、接纳、适应别人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时,矛盾凸显,各种不适应怦然而出,因为寝室矛盾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屡屡出现。(三)自我调节能力差,承受能力弱,影响人格完善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唯分数论”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即所谓的优等生,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自信心高涨,自视甚高。进入大学后,一方面由于大学校园海纳百川,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相比之下,优秀已不再是自己独有;另一方面,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余活动五花八门,各种社团百花齐放,考试成绩的优劣已经不再是唯一用来衡量大学生优异与否的砝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全面、综合性的考评标准。看到周围的同学们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在社团活动中耀眼的光芒,相比之下,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落差,让学生容易自卑、退缩、忧郁,各种心理问题顺势而生。(四)人事关系淡漠,功利化,影响人格提升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关注的重心从社会转到了经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虽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却远远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普及,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当代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较大,过多地看重自身的得失,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对社会问题淡漠、麻木,只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忽视对他人、社会的关爱。(五)知行不合一,影响人格完整中国的教育体制过多的偏重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忽略了行为能力,尤其是社会能力的培养。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文化水平较高,但社会行为能力较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措施

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可以通过“内修外养”的方法来实现,即对内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外塑造个体的行为,达到较高水平的行为方式。(一)提升大学生内在精神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提升内在精神素养是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础。1、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综合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不仅包括课堂上讲授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文化熏陶,即全力打造适宜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校园文化,包括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以及所有教师所显现出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管理学生层面来讲,紧紧围绕校园文化主旋律,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寝室和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们开展活动、交流感情的物质依托。良好的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能帮助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首先,健全规章制度,用公平公正、奖惩分明的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其次,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直接参与规章的制定和日常管理,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机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注重学风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班风、学风的评比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寝室和班级活动,如寝室文化节、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讲座等,以活动为契机,将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相融合,以此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集体意识和自豪感,营造健康、融洽、进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辅导员自身来说,首先,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注重人文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爱岗敬业,树立服务意识,将“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的工作当中,把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做为工作重心,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成功人士访谈的活动,通过树立具体的、人化的成功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效仿。2、通过情感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怨气、苦恼尽情地倾诉出来”。[4]当代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追求自我,崇尚平等和尊重。因此,辅导员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双向的情感沟通,真正关注学生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用真诚与学生沟通,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3、通过深度辅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家庭和环境中长大,有着独特的基因组合方式和与他人截然不同的才智和个性,在看到当代大学生共性的同时,辅导员还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个体不同的文化背景、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材施教。从表象来看,一般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信心较足,有时候甚至有些自负,自尊心很强。在对其辅导的时候,应该先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然后再层层深入地对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让他们自己认识到缺点和不足,从而自觉地加以改进。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辅导员应该了解,他在其他方面有着一些优势,如思维开阔、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强、活动的参与度高等等。因此辅导员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前提下,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其自控能力和面对困难、挫折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意志力。(二)塑造学生行为能力,使其达到较高行为水平1、加强团队训练,对协作行为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不仅要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的团队合作水平、熟练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妥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针对性不同的团队训练,如针对心理素质的训练、团队信任度的训练、团队分工合作的训练、沟通能力的训练、集体荣誉感的训练等,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在应对社会竞争时,游刃有余。2、加强社会实践,对知识的运用加以巩固和提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科学文化知识,将书本和校园所学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过程,对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健全人格和成功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探索多种形式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领域、延长实训时限,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制定完善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总之,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所以,人格处于完整和完善阶段的大学生所受到辅导员的影响也相对校大。因此,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桂静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上一篇:谈校内传统文化课教学的认知 下一篇:当今艺校的信息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