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内传统文化课教学的认知

时间:2022-10-28 09:36:48

谈校内传统文化课教学的认知

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凸显改革特征,精选教学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即分模块进行专题讲座,模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按专题讲授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兼涉其他重要的哲学领域。下篇按专题讲授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教育等,使表层文化和潜层文化充分融合,使学生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化,让每一个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像张岂之教授所说:“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学,这种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现在很多高校的传统文化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依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根粉笔”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和接受心理,缺乏课堂互动,气氛沉闷,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甚至逃课,因此也就失去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丰富浩繁,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都是必讲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有图片存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这些图片通过大屏幕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配以文字的说明和老师的讲解,这样授课内容就言之有物,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感同身受;另外,有的内容可以配以影音,使课件图文并茂、声形并举。如在讲传统音乐时,很多乐器学生都可以“看其形,闻其声”,“埙”是首先要讲的中华民族古老的乐器,学生对此很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乐器,除了展示图片外,还让学生看到和听到演员的吹奏,学生会被埙所发出的空旷悠扬的声音深深感染,他们的思绪会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感叹远古先民的伟大,民族自豪感亦会油然而生,自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浩繁,要想把精选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深入的传递给学生也需要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有助于把丰富的教学内容讲得更加透彻,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由此可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无疑大大增加了这门课程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授、受双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其次,创造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中国传统文化课不能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终身受益,就要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样效果更好。如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举办书法、绘画比赛,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其人文素养。另外,亦可组织古诗词比赛或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可举办汉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在校园中设立诵读广角,每天早晨组织学生诵读经典韵文,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经典美文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另外,高校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赋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正如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所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软”文化主要指各种文化活动,“硬”文化主要指体现传统文化的硬件设施,如校园内的雕塑、文化长廊、路牌、校训等,校园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内都有历史名人塑像,四大发明的雕塑,历史文化长廊,甚至有的高校校园内的路名都选自儒家经典词句,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校园内的路名有:“大成路”,语出《诗经•车攻》:“展也大成”;“诚信路”,语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思路”,语出《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艺苑路”,语出韩愈的《复志赋》:“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光华路”,语出《尚书•大传•虞夏篇》:“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些路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生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大路上,品味着路名的涵义,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在康庄大道上茁壮成长。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这些校训多源于传统文化,它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

结合专业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目前多数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为共同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课,这样受众对象就有很大的差异,除了文理的差异,还有各专业的差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这门课程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即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坐不住板凳,很难耐心的听完一节课,特别是这种文化课他们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在传统音乐或绘画等授课内容上下功夫,接近他们的专业,从他们的兴趣点切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和了解的比较多,可以采取学生自己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课作为高校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它的教育功能是不可小视的,要真正把这门课的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消化、理解、吸收,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这门课程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开课的目的。

作者:夏宇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上一篇:大学英语文化教导的原则及对策 下一篇:校内辅导员工作与学员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