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程人才” 等

时间:2022-08-01 08:21:38

关于“过程人才” 等

关于“过程人才”

笔者在多篇文章中把高职教育的职业人才培养定义为“过程人才”,即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职业的岗位人才,并对过程人才的培养作了三点认定:(1)人才培养的内涵是动态的,人才的主体智慧会随着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加入,不断改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只能给学生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它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需求,只是一个特定的学习过程。(2)职业人才的培养总要从行业的企业的岗位内涵发展及岗位规格、标准出发,通晓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只给职业人才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3)岗位流动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是职业人才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适应社会、心理、技能变化挑战的一种生存本领,高职教育除了给学生必要的行业特定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外,更多的应是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教育过程,学生就业后是很难全面发展的。

摘自《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六期李认清《构建三个体系培养过程人才――深化高职教育的理论探索》

关于职业教育市场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化”并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明智选择。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活力是无疑的,但如果把活力的激发寄托于市场化,必将扭曲整个体系的发展。(1)职业教育是一种办学成本非常高的教育,无论是实训设施还是师资都有特殊要求,如此巨大的投入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很好地解决。(2)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教学模式也非常复杂,这也需要依靠政府力量,比如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就必须依靠政府力量。(3)职业教育发展中通常都会涉及非常复杂的关系,如劳动就业、产学合作、职普平衡、家长态度等,这些关系的协调无疑也需要依靠政府。(4)多数情况下,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并不具备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力量。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二十一期徐国庆《英、德职业教育体系差异的政策分析》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虽然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提法有其合理、适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把高职仅仅定位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其次,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教育体系的衔接造成困难;最后,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容易造成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冲突。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二十二期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关于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的经验,从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与经验型教师相比,研究型教师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和现代信息素质,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二是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三是具有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善于批判性地考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三十三期王晓松《行动研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有效途径》

关于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人主张实施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但能本管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能本管理是对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因此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摘自《中国培训》2006年第十一期古南全《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之质的区别》

关于“生涯”

许多研究者对于“生涯”概念的观点在两个问题上是相通的或一致的:一是都直接或间接地认可生涯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二是认为生涯的主轴和主要内容是职业或职业活动。广义的生涯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接受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生涯既可以指社会个体在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也可以指社会个体在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非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需要指出的是,生涯是有方向的,所以是矢量,正因为是矢量,我们才可以进行诸如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乃至整体生涯的规划或培训。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三十三期南海,李金碧《什么是“生涯”――对“生涯”概念的认知》

关于认知负荷理论

约翰・斯韦勒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活动需要的资源超过个体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效率,称为认知超载。人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要受认知资源的限制,学习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认知资源的不恰当分配,并与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认知负荷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主要包括心理负荷与心理努力两部分。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三十四期朱晓彬《认知负荷理论对职教专业课教学的启示》

上一篇: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探讨 下一篇: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藩篱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