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专业学生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时间:2022-08-01 07:22:23

浅谈临床专业学生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 要】实习前的技能强化培训能帮助学生巩固临床基本技能,但是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应针对问题加以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生 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 问题 改进措施

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前均需经过临床实习,并且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尤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实习意义重大。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用实践来检验所学。

一、临床实习目的

(一)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实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其关键在于应用。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认识了疾病并能治疗疾病,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临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疾病,治疗疾病。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疾病到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就是一次飞跃。

(二)实习的目的是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还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态度、责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转变。在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上头头是道,而面对实际病人却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二、我校临床专业学生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开展情况

我校自2009年起针对临床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培训时间选择在每年的5―7月份,为期七周,培训人次共计500余人/年。经过七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我校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举措,为医院输送了大量的素质过硬的优秀实习生。但随着医学教育和学生基础能力的变化,在强化培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完善实习前专业强化训练,才能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临床专业学生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近几年的技能培训暴露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知道具体操作,但是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以及“这样操作之后如何进行结果的评判”这两个问题理解不透彻。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授课时间非常紧张,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探究。

(二)传统技能操作授课形式单一

在传统技能操作中,教师授课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示教方法准确、规范、熟练的同时,讲解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虽然这种授课方法能保证技能传授覆盖每位学生,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感到疲惫,学习较被动,依赖性强,对操作缺少思考,需要教师指导督促才能完全掌握操作内容。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加之临近期末情绪浮躁,不能充分调友习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

(三)培训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我校临床医学系为例,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全系教师总人数的50%,由于绝大多数年轻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将临床工作中的新思维、新技术贯穿到授课内容当中,特别是在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学生的技能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

(四)学生缺乏爱伤意识

在培训过程中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要把模拟人当作一个真实的病人看待,但是仍然有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例如:在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时,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甚至暴力操作,造成模拟人损坏;有的学生在操作时不注意对患者隐私予以保护,并在操作结束后未将模拟人衣物整理好。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基础薄弱等特点,教师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应增加基础理论课时数,并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另外,在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内容安排上,应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结合病人的需要,结合人群预防保健、促进健康的需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组织强化训练的教学内容要系统全面,使学生在临床中够用、管用、会用,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充分掌握学科精髓。而传统技能操作授课形式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以及“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学习变得被动。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采用PBL、情景模拟、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相结合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与“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两名肢体创伤病人,一人伤后1小时内就诊,一人受伤12小时后就诊,那么这两名创伤患者处理方法相同吗?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情景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

临床医学生将来到实习岗位,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病人和疾病。教师创设临床工作场景并指定学生扮演病人和医生,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印象,而且启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加强了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更能体会病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缩小了临床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做好了准备。

3.完善考核、评判制度(examination and judge)

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技能操作的要求,采取分站考试方式,如第一站――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第三站――心肺听诊、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医德医风考察。考核合格者方可安排临床实习并根据全年级培训情况设置一、二、三等奖以鼓励优秀学生,对不合格者要求补考直到通过考核。

(三)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策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年轻教师缺乏临床经验,造成技能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脱轨。因此,要采取“请进来”策略,向医院聘请高素质知名专家来学校给教师与学生授课,拓宽教师视野;采取“走出去”策略,定期选派临床专业年轻教师到医院进修,学习当前医学发展新思路与新技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四)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学生“爱伤、护伤”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扩充。因此,将医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对于强化医学生的“爱伤、护伤”意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如在进行诊断学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在操作之前焐热双手及听诊器,耐心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并消除病人对检查的疑虑,取得病人配合,动作轻柔,随时关注病人表情变化,适时询问病人感受及需求。学生只有学会想病人之所想,才能在今后从容地应对医患矛盾日益复杂的临床工作。

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巩固临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霞,陈红梅.护生实习前强化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3):162-164.

[2]王秀艳,于希军.医学生外科临床实习前期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实践与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S2):136-138.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下一篇:教改新形势下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