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1 02:17:26

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快品种改良等建议。同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高密度栽培管理模式,推行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等更加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机械化生产;增密

中图分类号:S23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53-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油脂的人均摄入量逐年增加[1]。植物油脂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较高。从不同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分析可见,目前推广的“双低”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其油脂中油酸仅次于被公认的保健油——橄榄油,因此菜子油的营养价值较高。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世界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的30%左右[2]。国产食用植物油中,约50%来自油菜子[3]。但传统油菜生产采用手工操作,每公顷仅需用工180~225个,占生产总成本的60%~70%;而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采用全程机械化操作,每公顷仅需用15个工,生产成本远低于我国,效益显著提高[4]。这种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油菜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油菜综合生产力,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必经之路。

1 我国油菜生产特点

1.1 油菜种植面积大,但经营规模小

1.2 种植区域广、种植模式多

我国油菜种植遍及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迄海南岛,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抵沿海各省,从东部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油菜种植。在极其广泛的种植区域内,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油菜播种期和收获期都有很大不同,3~10月均有油菜播种和收获,一年四季都有油菜生长,从而形成了我国油菜品种、栽培制度和栽培技术的多样性。

2 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规模

我国油菜2007-2011年油菜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如图2。近5年全国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平均面积分别为381.7万、321.4万和27.8万hm2。机械收获面积逐渐增加,从2007年的13.9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52.1万hm2。

2008年农业部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将我国油菜分为4个优势区,分别是长江上游优势区、长江中游优势区、长江下游优势区和北方油菜优势区。近几年油菜优势区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5%。

不同油菜优势区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如图3。长江上游优势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近5年的平均值分别为143.8万、58.9万和0.4万hm2;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占全国对应面积比例分别为37.68%、18.33%和1.55%。长江中游优势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四省及河南信阳地区)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分别为182.0万、192.5万和6.6万hm2;育苗移栽和直播面积相当,其中2011年机械收获面积为20.0万hm2;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占全国对应面积比例分别为47.66%、59.90%和23.68%。长江下游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两省,耕作制度以两熟制为主)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分别为48.4万、15.2万和2.3万hm2;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占全国对应面积比例分别为12.69%、4.74%和8.14%。北方油菜优势区(包括青海、内蒙、甘肃三省,油菜生产为一年一熟制春油菜)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分别为0.1万、50.5万和13.0万hm2;育苗移栽、直播和机械收获面积占全国对应面积比例分别为0.02%、15.72%和46.82%。

根据调查,尽管在油菜机械化移栽和直播上也有一些研究[6-10],特别是机械直播技术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如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2BFQ-6型油菜联合播种机主要由传动装置、排种器、排肥器、旋耕装置、仿形驱动装置、挂接装置和主机架等组成,该播种机具有播量精确可调、无堵塞、种子无破损、行距株距均匀、生产效率高,并能显著提高土壤保墒能力、油菜出苗整齐均匀等优点[11],但生产上应用得还是相对较少,在适宜直播的地区种植农户大多采用手工撒播,这给后续的田间管理如间苗、杂草防治等带来诸多不便。

2.2 栽培品种与种植模式不适应机械化生产

栽培品种与油菜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油菜育种的目标主要致力于解决食用油的短缺和品质的改良,高产和优质是油菜育种的首要目标,而忽略了油菜品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导致大面积种植的油菜适合机械作业的性能较差,特别是油菜由于株型大、分枝多、分枝交叉、角果易开裂、植株易倒伏等[12,13],给机械收获造成很大困难。油菜种植密度、播期、品种和田间管理技术与是否适合机械收获均有直接关系。

2.3 先进适用的栽植和收获机具缺乏

油菜栽植和收获机具的开发生产滞后。在收获机械上,我国现有的油菜联合收割机主要是在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局部改进形成的兼用型产品,收获油菜的损失率较高。油菜分段收获具有适收期长、适应性强等优势,但目前缺乏实用的割晒和捡拾脱粒机型。现有的油菜直播机大多采用播稻、麦的外槽轮式排种器,播种精度低,技术性能不稳,适用范围不广。现有的油菜移栽机主要适用于钵体苗移栽,需要穴盘育苗,育苗成本高,辅助用工多,作业效率低。据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调查,目前生产油菜直播机、开沟机的企业多为百人以下的小企业,生产批量小、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性能、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生产要求。近年一些地区先后引进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油菜移栽机、油菜收获机进行试验,但由于机具价格高、适应性差等因素难以示范推广。

3 油菜生产机械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加强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规模种植

把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来抓,将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度,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统筹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从试点示范入手,推动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户油菜种植积极性,引导油菜的规模种植。与此同时,对先进适用装备的购置补贴比例应适当提高,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使实惠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实施政策导向和加大扶持力度,期望推动油菜收获机械化超常发展。

3.2 规划引导不同农作物时空合理布局,实现耕地种植效益最大化

加强不同农作物轮作茬口的合理衔接的宣传,油菜主产区之一的长江下游地区是稻麦或者稻油两熟制,该地区往往过于追求水稻产量从而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在水稻品种选择上往往选用偏迟熟的品种,延长水稻生育期,这样就导致下茬作物播种偏迟。水稻是喜温作物,单季水稻10月下旬以后增产潜力可能不太大,但是受茬口限制,对下茬作物影响很大,小麦、油菜冬前生长量小,分化的花芽少,产量潜力小,同时冬前生长量小,抗冻能力差,预防冻灾能力也差。如果该地区在水稻生产中兼顾后茬作物,在10月上中旬收获,这样油菜可以进行直播,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会更高,更有利于油菜生产的大力发展。油菜与棉花、马铃薯等作物还可以进行套种,从而增加油菜面积,减少冬闲田,提高我国油菜生产能力。

3.3 加快研制和筛选油菜机械化装备、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

加大油菜播种、移栽、收获等关键机械的研制和实验力度,重点解决油菜播种机的精量播种和播种均匀度差、移栽机作业效率低、收获机械改制过于粗浅、技术含量不高、收获损失严重等问题,提高油菜机械的适应性、稳定性,提高效率,降低作业成本[14,15]。

3.4 适合机械化油菜品种的选育

以高产量、高含油率和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综合目标为导向,从株型、角果抗裂性、成熟一致性、适收期和生长期等方面综合考虑,筛选半矮秆、抗倒伏、株型紧凑、抗裂角、成熟期一致性好、耐迟播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对适合机械化种植品种的研究较多,如陈新军等[16]研究指出一次分枝短、与主茎夹角较小,主轴较短、植株表现为紧凑型,其抗根倒能力较强,更适宜机械收获。

3.5 传统的栽培技术需要革新

传统的油菜栽培管理方式与机械化大生产难以相互适应。比如在种植密度优化方面,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按照传统栽培模式,每公顷种植密度9万~12万株,植株高大、分枝多,通过增加分枝数提高单位面积角果数获得高产。由于茎杆粗壮,分枝多,机械难以切割、机械行进不通畅;加之茎秆组织含水量高,容易“糊筛”;多余的水分进入机械的粮仓部分,增加了种子的含水量。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稻油轮作模式下,稻田土壤黏重,翻耕整地困难常延误油菜播种移栽期,这是长江流域冬闲田面积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油菜稻茬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是指在水稻收获后,不经过耕翻整地,在封杀老草后直接播种油菜的一套轻型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减少用工、缓解茬口矛盾、提高农户油菜种植积极性及冬闲田利用率,显著增强油菜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2010年湖北省稻茬免耕直播油菜面积达到50%,然而适合机械收获的稻茬免耕种植模式研究尚较少涉及。栽培管理措施与油菜最终产量及与机械收获相关的农艺性状均有直接关系。

作者课题组对免耕直播冬油菜栽培技术进行了多年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17-19]。在直播密度上提出适当增加密度的栽培措施,免耕直播冬油菜在长江流域以每公顷45万株左右比较适宜,适当控制氮肥用量,推行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等措施。密度增加以后,油菜茎秆变细、有效分枝少、分枝起点高、分枝长度短,开花结角相对集中,从而可以保证成熟度更加一致,收获时期更好掌控,这将非常有利于油菜联合收获机的使用。

3.6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机械化的种植方式和收获方式

在制定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时总体原则为:直播优先,能播不栽;当栽则栽,栽而高效;两种收获方式并举,因地制宜正确选择。

油菜机械化精少量直播具有作业效率高、省种、免间苗、宜机收等优点,应通过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良等方面创造有利于机械直播的农时条件,优先发展机械化精少量直播;加快研究开发集开沟(畦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功能于一体的复式、精确、高效直播机。

双季稻地区、稻油轮作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较大面积因冬前农时不足而无法采用机械直播,不得不进行育苗移栽。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油菜移栽机是油菜机械化种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联合收获具有省时、省力、省心的优势,具有适应性差、适收期短、收获损失率不易控制的缺点;分段收获具有适应性强、适收期长、损失率可控性强、组合方式多等优点,具有两次作业、作业历时长等缺点。在制定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时,应根据地区生态类型、种植制度、品种特点、气候条件、装备基础等因素选择油菜收获方式。

4 小结

抓好油菜生产有利于稳定食用植物油市场、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油菜生产用工量大,机械化水平较低,在以小麦、水稻为主的种植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广大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需求也呈现迫切需求之势。近几年来,油菜收获机械化已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农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国油菜机械化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拥有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沈 琼,张思光.我国油菜生产中科技进步与资源配置潜力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358-361.

[2] 王汉中. 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1):101-105.

[3] 宗锦耀.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5):8-9.

[4] 吴崇友,易中懿.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的选择[J]. 中国农机化,2009(2):3-6.

[5] 傅廷栋.油菜遗传改良与机械化[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5):10-11.

[6] 沈兴连,张冬青,唐红钱,等.机栽油菜如何冲浙江农业吉尼斯[J].现代农机,2012(3):25-26.

[7] 沈兴连.油菜机械化移栽的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J]. 现代农机,2010(6):26-27.

[8] 吴明亮,汤楚宙,谢方平,等.免耕悬挂式油菜籽条播机的设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371-373.

[9] 张宇文,邹 剑,张文超,等.油菜机械精量播种技术及多功能精量排种器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2003(2):28-30.

[10] 连银娟,罗玉莲.上海2BGKF-230U型油菜直播机的研制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2(5):53-54.

[11] 田波平,廖庆喜,黄海东,等.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0):211-213.

[12] 文雁成,傅廷栋,涂金星,等.甘蓝型油菜抗裂角品种(系)的筛选与分析[J].作物学报,2008,34(1):163-166.

[13] 刘唐兴,官春云.油菜倒伏指数和茎秆生化成分及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2):152-156.

[14] 许绮川,周 勇.关于加快发展油菜收获机械化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8(2):54-56.

[15] 谌国鹏,冯志峰,李 英,等.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9(8):14-15.

[16] 陈新军,戚存扣,浦惠明,等.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1):54-57.

[17] 姜福元,汤 松,王积军,等.稻茬免耕直播油菜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372-2375.

[18] 王翠翠,陈爱武,王积军,等.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J].作物学报,2011,37(4):694-702.

[19] 苏 伟,鲁剑巍,周广生,等.免耕及直播密度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519-1526.

上一篇: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 下一篇:“明星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