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演 扎实地学

时间:2022-08-01 02:02:32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全身心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着实是风靡了一阵。不论是低年段的课还是高年段的课,也不论是童话故事教学还是诗歌散文的品味,课堂上总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更别说语文的“本体”了。于是,我们不禁在想:阅读课上,我们究竟要不要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应该怎样指导表演,才能使其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一、演之有“据”——变“为演而演”为“有的放矢”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表演的重要目的是把全体学生带尽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去,借助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形象、感悟语言的情感,在感悟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可见,表演是一种手段。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对白生动,人物形象特点分明,很适合表演。一位教师在教完本文的第一部分(1-4自然段)后,对学生说:“孩子们,学了课文后我们知道小树对小鸟多么热情、多么关心啊,请大家再看一看他们的表演。”于是,两个学生戴上预先准备好的头饰,把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表演了一遍。在这里,教者把课堂上的绝大部分学生变成了热情的观众,使课堂表演成了形式,为表演而表演,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课堂表演,给人的印象只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的6-9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第二年春天小鸟在树林里遇见了去年那个好朋友(即老驯鹿)的儿子,那种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对话较多,如果逐句品读又过于零碎,于是,在学了第五小节,带学生认识了那头美丽的小鹿后,我便故意问他们:“多美的小鹿啊!当小鸟和这只小鹿在树林里相遇时,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小演员,一起演一演。”这里安排的表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情境中,走进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见面后的激动和惊喜之情。

二、演之有“序”——变“盆景展示”为“现场指导”

课堂表演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活化阅读内容、动化阅读过程、趣化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获得对语言的深切感受。而上文中的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1-4自然段后安排的表演恰恰忽视了表演的根本目的,是课前教师请几个学生预先加工编排好后在课堂上安放的一道“盆景”,大部分学生在欣赏之余收获到的仅仅是片刻的哄笑、虚假的热闹。它不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体会角色,感悟文本的动态生成,很难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文的6—9自然段时,我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和小鹿的心情变化过程,设计了一个再现它们见面场景的表演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角色,并能准确地表演出来呢?我通过课件给出友情提示,展开了循序渐进的指导。

提示一:“记住它们说了什么。”即先让学生自由读6—9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小鸟和小鹿说的话,多读几遍,争取做到熟练、流畅;让同座位的两人分别扮演小鸟和小鹿,记住自己角色说的话,这就相当于演员背台词。为了落实这一环节,我还请了一组同座试着给大家来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记下台词。

提示二:“想想它们是怎么说的。”即让学生再次自由读6-9自然段,并根据对话的情境边读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揣摩它们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

提示三:试着比划比划,在原地演一演。

在以上三步练习后,我才指名一组同座上台表演,并抓住“抬起头来”、“大概”、“叫起来”、“激动起来”等词语引导学生评议;最后,反复评演,学生体会到位,表演也到位。这样一系列阶梯式的要求,降低了表演的难度,提高了课堂表演的实效性,让课堂表演真正成了感悟语言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演之有“效”——变“放任自流”为“以演促读”

其实,课堂表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朗读课文。教者一定要重视指导,做到放开但不放任,给学生自由但不能放任自流。以演促读的关键在于表演的指导和评价上。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的6-9节时,可以采用表演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不露痕迹的对话和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揣摩角色的心理,落实了朗读的指导,使表演真正成为促进朗读训练的有效手段。有了教师的参与、启发,学生的身心被激活,思维更活跃,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个个畅所欲言,好不快乐!

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熏陶、语言发展的课堂表演,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所需要的,它能让我们课堂更活,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抓住重点研读 感受母爱无价 下一篇:让说明文教学拨动学生情感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