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之我见

时间:2022-08-01 01:39:09

“绿色建筑”之我见

【摘要】绿色建筑从技术和人文两个方面谈发展才会有未来。也只有从这两方面来看有意义,有可行性,才会走的长远,最终成为主流建筑设计的理念。技术层面上来讲,我国现有的规范给予从业人员的指导是以节约为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但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把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纳入到自然地循环中去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文方面,建立新的社会机制、审美原则,会给绿色建筑的推广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进一步讲,这也是绿色建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节约;循环

绿色建筑是一种标准,关于建筑从开建造到停止使用拆除这一全寿命周期的一个标准。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2.0.1: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全寿命周期就是把建筑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运营过程中维持建筑正常远转而消耗的能源、甚至建筑最后拆除都算在内。强调的是节约,也就是尽量少占用资源。

其中建筑建造过程中对材料和施工的选用是有要求的。施工技术要尽量需用低能耗的工程措施,并且尽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工种搭配,并且都施工周围环境不产生或尽量少产生破坏。材料上要选用环保材料,低污染、低辐射。更重要的是要对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资源尽量保持在最低,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也要尽量缩短距离,节约能源。

建筑的整个运营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是要远大于建造过成的。其中维持建筑使用的消耗的能源,又以空调的消耗为最大,现在很多新建筑技术和软件都是围绕着建筑的空气调节这一点进行的,更好的更高效的利用能源是这里的一个关键点,还有就是利用新型能源(环保能源)。惠而不费是新能源的具体特征。

但是以上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着“节省”,最大限度的降低,总的效率还是会在0―1之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得我们人类的建造活动融入整个自然的循环,成为它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讲,太阳和其他天体给地球的能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间辐射的能量一时间内是平衡的,这中间有的差值不大但总来说是平衡的。所以基本不用担心能量不济的问题。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就是现阶段的平衡被打破的问题,当然宏观上来说自然还是会找到另外一个平衡方式,但是那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维持当前的自然平衡,将我们已有的建造活动纳入可以保持这种平衡的循环之中,也将会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受到关注。

还是以上提到过的三个方面或者说是三个阶段:

建造阶段:自然的物质循环,其大量性是我们人类不可想象的,但这种物质循环的物质类型的配比不会是人类建造需要的那样。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尽量顺应自然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合理的方式。建筑材料的取用也有其他方式,以前的建筑材料我们习惯于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钢材、混凝土、玻璃、木材等都是取自于自然材料并进行了进一步加工的,可是这种加工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释放出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对当下的自然平衡有害的物质。更可怕的后果是这些有做制造建筑材料的物质的形态不可逆转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他们再不是以前的水、土壤、矿石。这就是说打破自然平衡的不仅是能量的还是物质的。

记得在欧洲有一相现在已经不太新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粘合剂,可以将普通的土壤粘合起来具有相当的强度,但不会像烧结土砖那样破坏土壤,因为这种粘合剂的有效期正好是50年,50年后强度开始下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失去粘合力,使土壤重新回归耕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完成了一次循环。这样的技术其实就是瞄准了物质的循环,其定义就不只是节省,甚至是完全没有消耗。

所谓“惠而不费”的对使用中的建筑进行能量供给,这个说法虽然晦涩,但道理很简单,就是既不费时费力,又尽量降低不可再生能量载体的消耗,而建筑的使用舒适性有尽量不受到影响(这里就涉及到有个判断价值的问题,就是到底舒适性为节能牺牲到一个什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再简单点说就是事情办得有效果但是指出又不多。首先确定一件事就是没有能量的消耗是不可能的,调节必然带来消耗。其次,在调节能量形式的同时不能只注意表面的能量消耗,应该综合考虑全部成本(就像地源热泵,在热源方面虽然显得很节省,但在促进热媒循环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在这里,找到真正合适的能源形式就是最关键的。

现有的一些方法就给了我们提示,比如现在已经非常普遍的“太阳能热水器”,几乎是一次投入终生受益。但是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被强迫禁用。有的说是会造成屋面防水的漏洞,有的是因为城市景观的破坏。但是合理解决屋面防水的技术问题几乎不会是问题,建立新的城市审美标准,迎合一下合理利用能源的技术手段,应该是一件可行的改革。

还有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温的方式。包括上面太阳能集热在内的这些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了自然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的能量循环,而这种我们不加利用他们也会周而复始的进行,我们利用了他们也不会受到破坏的能源就正是我们在这个“惠而不费”的问题上应该大加利用的。一旦我们能够把这些自然本来就具有的能量循环形式利用到我们的建筑里,或者说将我们的小的维持建筑的能量循环融入到自然大的能量循环之中,成为它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最终的成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

再加上建筑选用材料的类型和维护啊建筑试用的能源类型,还有建筑的超过试用期后建筑原址恢复成为自然状态。这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植物一样的整个生命周期。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把建筑当做生长在特定地域内的有机物质。这也可以看作是“有机建筑”吧?虽说莱特的有机建筑是针对建筑形式的,但是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把这种理论引申开到“绿色建筑”技术的层面上。

“循环”应该是作为“节约”更深层次的建筑绿色方式,更确切的说法是可持续的方式。材料供给和能量供给也是比较初级的水平,因为这仅仅还是在技术层面上,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行为方式才会是真正深入社会的主流。也许“绿色建筑文化”的提法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想到工业社会之初,“机械美学”的提出,也会让那个时代的人无所适从。但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后现代的审美时代。也许就是不久的将来,建筑的绿色循环系统会生出一套独立的甚至是具有统治地位的社会判断标准,或者是价值观。

但是话又说回来,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就是具有其实际的社会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也正是适应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住房的要求并且有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获得社会承认进而成为具有统治力的存在。建筑的绿色化当然的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如果在可行性方面上一直达不到一个全社会所有阶层都可以接受的一个技术水平的话,他就要永远在象牙塔里了。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未来的几点思考(上)》建筑学报 1997

[2]刘克成《绿色建筑体系及其研究》新建筑 1997(4)

[3]卜一德《绿色建筑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移动基站电源维护 下一篇:浅谈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