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01 08:44:45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

摘要:通过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行“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将软件企业引入校园,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培训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2-02

近年来,我国软件技术类高职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但软件技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既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软件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影响了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1]。

1 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

本项目结合软件人才需求规格,提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式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将软件企业引入校园,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培训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合教学的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按照“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软件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同以岗位需求的任务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与企业深度融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值得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世界软件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印度、爱尔兰、德国、日本等)均已建立了以全日制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为主,以短期特殊培训非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为辅的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方式。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产学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此后于2001年、200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产学研”经验交流会,2002年末又推出了一批“产学结合”研究与建设项目,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2]。

3 项目研究基础

3.1 项目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②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3.2 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①依托黑龙江农垦职教集团,与省、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哈尔滨软件园、大庆软件园等建立了实习基地;②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选派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③项目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双师”素质达到100%,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企业工程师2名,另外,在专职教师中有2名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④学院有四个新配置的软件设计实验室,为教学和校内实训提供了条件。

4 研究的条件

4.1 前提: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生源稳定,是项目研究得以进行的关键;

4.2 人员:课题组成员是经过谨慎思考确定的,都是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这是本课题能得以顺利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

4.3 时间:课题组确定每周一、三下午为法定课题研究时间,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

4.4 校内实验条件:学院有四个新配置的软件设计实验室,共有160想电脑以及配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保证教学、校内实训;

4.5 校外实训基地:我院在哈尔滨软件园、大庆软件园、大连软件园等建立了实习基地;

4.6 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团队的成立,是课题顺利进行的保障;

4.7 其他:学院对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学生积极配合,是研究能持续进行的坚强后盾。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用性,本课题组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关注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5.2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走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目的。

5.3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项目任务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5.4 经验总结法:以本校为基础,提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检验其可行性。

5.5 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可把优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学得更全面,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同时搞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5.6 任务教学法:我们把企业项目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最终设计出完整项目,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应用相融合。

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1 加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增加教师参与大型软件项目设计的机会,是项目研究的前提;6.2 如何设计适合教学的内容,是本项目研究的难点。

7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7.1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软件行业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能及时根据软件产业的变化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调整专业技能方向;

7.2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架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修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7.3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角色转换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4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出适合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7.5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立“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7.6 通过本项目的应用研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解决软件技术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7.7 通过与软件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教学任务,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

8 预期的主要创新之处

8.1 实施“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

8.2 将“任务驱动的分组协作”教学模式成功运用在软件技术专业中,使学生在待人处事、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性的职业素质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

8.3 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将软件企业融入校园;

8.4 为如何培养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转换提供了范例。

总之,通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进.高职校企合作动作的思路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2]王永莲.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的经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5).

上一篇:供应链合作关系建立要点分析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