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非理性恐惧”

时间:2022-08-01 07:13:48

中国资本对国际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中送炭,全球经济尤其是非洲、拉美的经济复苏迫切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投资。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博鳌论坛上谈到: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两个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很多机遇,但是实现目标也存在一定困难。

多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恐怖袭击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当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欧洲、日本、美国都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威胁,出现了所谓的“中国”。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欧洲、日本经济衰退,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减慢,国际社会的担忧又开始加剧。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过博鳌论坛给国际社会吃下定心丸,也揭示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标可达

去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口额超过将近2万亿美元,假设今后5年进口维持这一水平,进口10万亿美元的目标不难实现。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带来内需进一步增长,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初级能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及日用品和服务产品的进口都会增加。国际社会也正利用出口促进经济复苏,比如美国政府正在进行复苏计划等。

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难度会略微大些。去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7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要保证60%的增长速度才能在5年后实现投资额目标。难度大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钱,中国有实力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客观现实是靠什么载体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如果单靠国企,完成这个目标存在难度。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投资方面,尽管相比于荷兰、丹麦略胜一筹,但是和欧洲、美国、日本比起来,还难以望其项背。这需要改变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体制。

尚需改变方式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资本对国际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中送炭,全球经济尤其是非洲、拉美的经济复苏迫切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投资。但中国在包括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正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中国对外投资,首先要面对的是东道国的非理性恐惧。中国企业缺少经验,对投资国家的法律、法规缺少认知。比如在非洲,中国企业对当地劳工和环境保护不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中国企业需要像美国微软一样,利用当地的人才,缩短语言、文化磨合期,减少当地顾虑。

除了要利用当地人才,我国还要抓紧培养全球化人才。这些人才要对项目的策划进行及时调查,完成从交易结构、交易谈判到后期管理的工作。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央企,都缺少国际性的高端人才,这造成了前期兼并,后期管理跟不上的窘境。在打造国际化、懂投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人才队伍方面,目前中国做得还不够。

此外,政府的角色必须改变。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政治意图。尽管这些都是主观臆断,但不管这些偏见是否合理,影响都存在。

对比美国和我国,美国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主导力量都是公司,美国企业通常都没有政治导向,而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都是央企。当然,借助政府的帮助,企业可以和东道国签订协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权益和公平待遇,避免双重增税。事实上,政府只需要开辟通道、创造环境,剩下的都应该是企业行为。

新一届政府特别强调要深化对政府职能的改革,减少无处不在的政府之手,最终实现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利共赢。

(根据经济学家胡祖六采访整理)

上一篇:城镇化的账怎么算? 下一篇:比较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