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电影《雾都孤儿》后记

时间:2022-08-01 03:44:27

欣赏电影《雾都孤儿》后记

[摘要]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同名电影给我们讲述了孤儿奥立弗在流浪过程中与贫穷和罪恶的世界进行抗争时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欣赏完这部电影,笔者不禁为主人公奥立弗的悲惨遭遇而唏嘘,为他最终沐浴阳光的结局而欣慰,更为他天真、善良、勇敢的品质而动容。本文将对奥立弗在电影《雾都孤儿》中表现出的真、善、勇的品质进行简要解析,以展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阴霾下人性中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一面。

[关键词]奥立弗;天真;善良;勇敢

2005年,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雾都孤儿》再度搬上银幕。这部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同名电影给我们讲述了孤儿奥立弗在与贫穷和罪恶的世界进行抗争时所经历的悲惨遭遇:在流浪的过程中,奥立弗遭受了饥饿、鞭打,也遭遇了各种各样形形的人,如凶神恶煞的比尔,贪财伪善的费金,收养奥立弗的布朗罗,关键时刻牺牲自己斗胆报警的南希。我们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憎恨凶残的比尔和伪善的费金。但令我们欣慰的是,如其他喜剧电影一样,善良终究战胜了罪恶,奥立弗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雾都孤儿》这部电影用真实的生活镜头给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阴霾:生活贫穷、物欲横流、黑暗力量旁盖四野。但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一面。主人公奥立弗深陷泥潭却独善其身,带着对新世纪光明的向往追求自己朴素的生活理想。这恰好展现了那一时代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义无反顾和那种知道善恶的坚定和决绝。

在反映19世纪英国社会的电影作品中,这样的理想精神层出不穷——孩童与黑暗社会相抗争、保持自己高洁的灵魂。这种真、善、勇的品质与其说是一个孩童的精神追求,不如说是那个社会的理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这种追求幸福、与罪恶斗争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奥立弗的天真

奥立弗的天真在电影《雾都孤儿》的很多情节中得以体现。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奥立弗两手空空地来到伦敦,无亲无靠。在万般饥饿时,他遇到了小绅士杰克·道金斯,道金斯对他说:“今晚我要到伦敦去;我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可敬的老先生,他会让你住下的,不要你花一文钱,也不要你报答。”奥立弗对此十分感激。在两人推心置腹的交谈中,道金斯口无遮拦,如脱缰野马。奥立弗认为,从他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看来,老先生的教诲在他身上都落空了。于是,奥立弗暗暗下决心:自己要尽快给老先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奥立弗是如此天真,以致他完全相信了道金斯这个贼。在他将道金斯所说的与这位老先生费金联系起来之前,他是完全相信这位老先生的。他天真地认为:有哪个贼愿意帮助穷人呢?道金斯是贼,他的朋友就一定也是坏人吗?于是,奥立弗跟随道金斯去了费金的家。奥立弗的天真使他相信了伪善贪财的老先生费金,从而陷入了一系列的罪行。由此可知,奥立弗仍是一个天真、对社会了解甚少的孩子。

在电影的另一个场景中我们看到:奥立弗在费金家醒来后,看到费金拥有那么多自己连名目都叫不出来的珍贵珠宝。奥立弗心想,这位老先生有那么多的宝贝,却住在这样肮脏的地方,可算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吝啬鬼了。但想到他要花不少钱来疼爱道金斯和另外一些孩子,奥立弗天真地怀着敬意向费金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不一会儿,道金斯回来了,费金问他:“今天早上你们已经干过活了,对吗?”道金斯答道:“干得很卖劲。”说着拿出两个硬邦邦的皮夹子。”费金问奥立弗:“他的手艺不错吧?”奥立弗答道:“很不错。”此时,奥立弗天真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干的是什么勾当。但正是他的天真救了他。如果不是因为天真,在奥立弗醒来看到费金的珠宝时可能就已经被费金杀掉了;如果不是因为天真,他早该知道他们干的是偷窃的勾当,从而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况了。

奥立弗在电影中表现出的这一品质使观众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天真是否是一个人的好品质在于我们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运用它。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天真的品质能使我们放松自己,体会内心深处的纯真。如果我们正确地运用它,它就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这正是在我们欣赏了电影《雾都孤儿》后从遭受苦难的奥立弗身上所学到的优良品质之一。

二、奥立弗的善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妇人站在自己女儿的尸体旁,奥立弗害怕去看他们。奥立弗为什么不敢看他们?那是因为他太善良了,在棺材店工作的过程中,奥立弗表现出了对那些比他还不幸的穷人的同情,以致他认为虽然自己也是穷孩子,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不照顾其他穷人的理由。但他无法给他们钱,毕竟他也很穷。所以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在从老妇人家回棺材店的途中,承办教区殡葬事务的索厄伯里先生问道:“奥立弗,这一行你喜欢不喜欢?”奥立弗颇费斟酌地回答道:“还不错,先生,谢谢你,也说不上很喜欢。”此时,奥立弗暗自纳闷:索厄伯里先生自己对这一行不知费了多少时间才习惯下来?但他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不提为妙,就这样一路思索着他的所见所闻回到店里去。看到这里,观众可能要问:奥立弗什么也没做,我们从何看出他的善良?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也是穷人这个事实。而且,当时的社会充满了自私和罪恶,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成人们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作为一个10岁的孩子,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对穷人保持着同情和热心,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品质。

奥立弗对穷人是这样,对他的朋友更是如此。无论自己在何种境况下,他都总是想着他的朋友狄克。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奥立弗在布朗劳先生家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都认为他会感到十分欣慰。但奥立弗并不喜欢这样,因为他总是会想到他的朋友狄克,他心想:“要是能让可怜的小狄克看上一眼,无论花多大的代价我都愿意;忍饥挨打的小狄克此刻也许正哭得伤心哩。”奥立弗对小狄克的惦念充分显示了他的善良——即使自己的生活只比以前好一点,他也能想到自己的朋友。他倾听他们的哭声,而自己忍受着痛苦却不让他们知道。这正是因为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善良。

可能有观众会问,影片中的南希这个角色究竟是不是奥立弗的恩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南希,奥立弗可能就被费金再次捉住了。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是南希把奥立弗劫持回了费金家。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奥立弗在布朗劳先生的悉心照料下过着快活的生活。这时,南希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奥立弗正在去书摊的路上,一路在想自己是多么称心如意。突然从他身后传来了大声哭叫的声音:“哦,我的好兄弟啊!”他刚想抬头看个究竟,立刻被两条胳臂紧紧地搂住脖子。突然,奥立弗认出了这是他在费金家里看到过的女子,“你原来是南希!”就这样,南希打破了奥立弗的幸福生活。奥立弗被南希劫持回去之后,费金狠狠地鞭打他;之后,他又被迫从事了让他深受伤害的偷窃勾当。然而,奥立弗的善良使他忘记了南希对他所做的一切。当奥立弗得知南希被赛克斯杀死后,他感到十分悲伤,他甚至认为南希被杀是他造成的。在电影中看到这个场景时,我们不禁会问: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还能找到像奥立弗这样善良的人吗?当然不能。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做到。因此,奥立弗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善良品质让这个饱受苦难的孤儿形象显得分外伟大。

三、奥立弗的勇敢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定会让观众记忆深刻、感触颇多:奥立弗和他的同伴们在忍受了三个月的慢性饥饿后,经过磋商,用抽签的办法决定由一个人在当天晚餐后去向大师傅要求添粥。中签的正是奥立弗。于是,奥立弗从饭桌旁站起来,拿着碗和汤匙走到大师傅跟前,说道:“对不起,先生,我还要。”大师傅是个健壮的胖子,可是他竟顿时面色煞白,呆若木鸡,他向这个造反的小家伙凝视半晌。他的几名助手由于惊愕,孩子们则由于紧张,一个个都不能动弹。“什么?”大师傅终于开口了,声音相当微弱。“对不起,先生,我还要。”奥立弗重复了一遍。大师傅用长柄勺子对准奥立弗的脑袋猛击一下,抓住他的胳膊,尖声高呼:“把干事叫来。”干事很快来了,听说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后,立刻去向坐在高椅里的绅士报告。在座的人个个都大吃一惊,每一张脸都现出骇愕的表情。在这个场景中,导演用生动的镜头告诉观众这样一个事实:奥立弗虽然是通过抽签被选中才这样做的,但如果不是他,其他孤儿也没有一个敢这样做。因为饥饿,因为绝望,奥立弗勇敢地说出了“我还要”。我们无法想象他用了多大的勇气才完成了走向大师傅的短短几步路。在那样一个穷人受压迫、生活痛苦的时代,仅仅依靠救济院生存的奥立弗能有如此的勇气,这是多么值得赞扬啊!

电影中还有另一个表现奥立弗勇敢品质的场景:从棺材店逃出之后,奥立弗放慢了脚步,开始盘算自己具备哪些手段可以到伦敦去。他的包裹里仅有一块面包干、一件粗布衬衫、两双袜子和一个便士。整整一天,他走了20英里地,除了吃一点面包干和在路旁村舍讨了几口水喝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下肚。夜幕降临时,他选了一片草地,打算在那里躺到天亮。旷野上空风声凄厉,奥立弗又冷又饿,他从来没有觉得像现在这样孤单无依。第二天醒来,他简直冻僵了;肚子饿得实在难受,只得将一个便士换了一个小面包。他只走了二十英里地,天又黑了。他脚酸腿软,站也站不稳。看到这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10岁的孩子带着仅有的一个便士和一块面包干,步行了7天,走了几十英里路,来到了陌生的伦敦。这样的旅程对于奥立弗来说是多么漫长艰难,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完成的啊!

四、结语

《雾都孤儿》是一部感人的电影作品。奥立弗·退斯特这个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立弗天真乐观,从未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无论对任何人,他都表现出善良的品质;无论对任何事,他都勇敢地去面对。虽然生活在一个肮脏、罪恶、自私的社会里,奥立弗仍出淤泥而不染,热爱身边所有的人。这正是奥立弗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他天真、善良、勇敢的品质给观众以精神的洗礼,更鼓舞着受剥削的穷苦人民勇敢乐观地与权势抗争。

[参考文献]

[1][英]狄更斯.雾都孤儿[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宇荣.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J].丽水学院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洪科,女,四川雅安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评《红色禁恋》中禁忌但坚定的爱情 下一篇:《歌剧魅影》中音乐的审美情感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