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人物特色

时间:2022-09-24 02:36:39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人物特色

[摘要]荣获奥斯卡若干重要奖项的著名电影《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悬疑电影,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场景布置,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生动而又全面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一向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更容易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和行为习惯等,进一步探究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心理学;人物;性格;行为

荣获奥斯卡若干重要奖项的著名电影《沉默的羔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影片以心理推理为核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人物角色的个性特征和内心变化过程,让观众在一种相对比较阴暗和压抑的氛围中感受着心理悬疑电影的独特魅力。长久以来,该片都作为一部经典的心理恐怖片而被人们所铭记,影片中那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克拉丽丝、汉尼拔、野牛比尔等更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该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剖析,并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银幕上,使一向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更容易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

一、克拉丽丝的性格成因探析

克拉丽丝是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她具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善良的心灵。然而,由于幼年时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使得她的心理始终存在着某种缺陷。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缺陷的存在,克拉丽丝从小到大都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困扰,因此,她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摆脱长期萦绕在内心的困扰。而克拉丽丝执行任务的过程便是这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线,在这条主线的引导下,扣人心弦的情节被一点点地展开,人与人之间激烈的心理斗争不断出现,再加上出色的配音和场景设计,确实给观众带来一次次心理上的震撼。由此可见,克拉丽丝是影片的中心人物,她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同样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重心。

在影片的开始阶段,克拉丽丝在一个阴森的树林中奔跑,但并没有明确的奔跑方向,电影音乐沉重而忧郁,镜头也不时地对准周围的树木,仿佛在提示观众树林中隐藏着种种未知的恐惧。此时的天空也是灰暗的,人物没有对白,故意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人不寒而栗,进而为整部影片定下了恐怖的基调。作为影片的中心人物,克拉丽丝的成长经历无疑最为引人关注,通过了解她特定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可以进一步探析她性格的形成原因和长期存在于她内心的困扰因素。克拉丽丝的童年是充满不幸的,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过上了受人欺负和漂泊不定的生活。有一次,克拉丽丝在农场发现了一群马上将被屠杀的羊羔,看到羊羔们可怜的样子,她不禁起了怜悯之心,决定要偷偷放走这些羊羔。但是,羊羔们却围成一团不肯离去。无奈之下,克拉丽丝只好抱起一只羊羔逃出农场,可最后她还是被发现了,不但没能挽救一只羊羔的性命,连自己也被送到了孤儿院。凄惨的童年经历使她养成了一种好强的性格,在学校发奋读书,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克拉丽丝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不论她做得如何出色,在内心总是有一只可怜的羊羔在尖叫,并且这种尖叫声一直伴随着她的整个成长过程。通过影片后来的剧情发展,可以明确地看到,存在于克拉丽丝内心的尖叫声恰恰是她童年遭受伤害的印记,这叫声不仅仅是一只羊羔的声,更是弱者的一种呼救声。由此可以看出,克拉丽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坚强勇敢,但是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和担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心理的存在,克拉丽丝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才表现出一种超凡的勇气和魄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克拉丽丝的英勇表现不仅仅是因为她过人的个人能力,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她已经把执行任务当成了个人的使命,同时这也是一个心灵的救赎行动,试图完成她幼年时没有完成的心愿,并最终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在影片的最后,当克拉丽丝完成任务之后,安静地躺在床上入睡,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内心再也没有响起羊羔的尖叫声,此时,克拉丽丝已经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长期被某种烦恼所困扰的时候,他会潜意识地敦促自己采取行动,力求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尽快地摆脱不利的处境。在影片中,克拉丽丝就是受到这种心理学规律的影响,尽管任务异常艰巨且充满危险,但是她却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将杀人恶魔绳之以法,正义得到了伸张。

克拉丽丝无疑是非常善良的,她有一颗仁慈的心,试图帮助一切弱者,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她的这种性格特征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当克拉丽丝看到“野牛比尔”所犯下的一件件滔天大罪的时候,在她内心深处将每一个受害的女性当成了等待自己去解救的羊羔。这种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使命感使克拉丽丝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而她自己却对自己的这种冲动心理一无所知。例如,当克拉丽丝与被关押的汉尼拔博士见面的时候,尽管事先很多人对她说汉尼拔博士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但是克拉丽丝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她此时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尽早破案,解救处于困境之中的受害者,进而为自己解除心理上的魔咒,这就是她的潜意识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当汉尼拔博士看到克拉丽丝之后,他仿佛寻找到了久违的猎物,然而,随着双方接触的增多,汉尼拔博士发现了克拉丽丝那双真诚的眼睛并很快被她的善良所打动,最后,他决定放弃伤害克拉丽丝的想法,并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克拉丽丝抓捕犯罪嫌疑人。可以发现,这部影片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是积极的,主人公克拉丽丝无疑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导演试图通过克拉丽丝的行为来唤醒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救赎意识,并希望那些内心被困扰的人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再继续作沉默的羔羊,积极地采取行动去获得内心的解脱。

二、汉尼拔博士身上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

汉尼拔博士是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另一个经典角色,他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同时又精通心理学,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透每个人的想法和意愿。但是,如此优秀的心理医生却有着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嗜好,那就是吃人肉,他残忍的犯罪行为最终使他失去了自由,常年被关在监狱里与世隔绝。汉尼拔博士身上带有着强烈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不论是从他的思维模式,还是从他常的行为举止,这一点都显露无遗。汉尼拔博士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极为精通,对不同人的心理活动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因此,他才会被特工组织确定为破案的协助人。影片的女主人公克拉丽丝也正是在汉尼拔博士的帮助下,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剧情也得以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可以说,汉尼拔博士的出现是本片的一个转折点,他精确的心理分析使杀人恶魔“野牛比尔”的特征渐渐明晰起来,最后罪犯的伏法也恰恰向观众展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强大力量。

汉尼拔博士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性格冷酷,令人难以琢磨,另一方面他又是多情的,对克拉丽丝具有一份暧昧的情愫。在克拉丽丝会见汉尼拔博士之前,上级不断提醒她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要和汉尼拔有过多的交谈。随后,当克拉丽丝进入黑暗的监狱之后,略带恐惧的音乐随即响起,狱警告诉她必须和汉尼拔保持足够的距离以确保安全。这些影视细节都在暗示着汉尼拔的可怕,虽然此时汉尼拔仍未出现,但是通过特定情景的设计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位精神分析学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这种特别的剧情设计源于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理论,从心理形成机制方面来讲,暗示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它是指人或者环境通过极其自然的方式对特定的人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个人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这种隐形影响的控制和制约。导演巧妙地将这一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沉默的羔羊》的剧情中,为具体人物的出现做好了铺垫,使相关的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和令人难忘,而心理暗示理论同样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汉尼拔博士具有冷酷的性格特征和令人发指的吃人嗜好,但是他却在与克拉丽丝的相处过程中,渐渐被克拉丽丝的善良所打动,甚至出现了暧昧之情。例如,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汉尼拔博士与克拉丽丝分别之际,他用手指轻轻地在克拉丽丝手心里划了一下。这一镜头相当耐人寻味,虽然影片没有说明两人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汉尼拔博士对克拉丽丝产生了一份好感,暗示着一个人不论多么冷酷无情,都是可以被真情和善良所感化的。

三、对“野牛比尔”变态心理的解读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其中最大的悬疑就是杀人恶魔“野牛比尔”的下落。与汉尼拔博士的出场比较相似,影片也为“野牛比尔”的出场做了足够的铺垫,并制造了巨大的悬疑,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每一个心理特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尽管有时这种影响往往难以被人们所察觉,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心理作用的存在。“野牛比尔”的杀人行为无疑也是受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根据汉尼拔博士的分析,“野牛比尔”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野牛比尔”缺少应有的照顾和抚养,痛苦的幼年记忆使得“野牛比尔”的心理发生了异化,他试图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使自己痛苦的内心获得解脱。然而,与克拉丽丝的理不同,“野牛比尔”选择了通过杀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幼年时候的愿望。“野牛比尔”的杀人手段极为残忍,每次杀害被绑架的女性之后都将她们的皮剥下,甚至还在每个受害者口中放入蛹。这些行为表明“野牛比尔”对母爱非常渴望,并极为希望自己变成女性,进而完成自己性别上的蜕变。

精明的汉尼拔博士准确地分析了“野牛比尔”的这一心理特征,逐渐缩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不断为克拉丽丝提供破案线索。在汉尼拔博士的帮助下,克拉丽丝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叫詹姆的人身上。因为她发现詹姆曾经从外国带回一箱来自于苏里南的毛毛虫,此外,他还去过变性医院试图变性但遭到了医生的拒绝。事实证明,詹姆正是杀人恶魔“野牛比尔”,而汉尼拔博士的心理分析和猜想也得到了事实的验证。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对“野牛比尔”的残忍杀人行为表现得非常反感。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在哲学层面上,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然“野牛比尔”也不例外,如果仅仅认为他的性格之中充满了残暴,那无疑是片面的和肤浅的。电影中的一些镜头恰恰表明了“野牛比尔”内心脆弱和单纯的一面。例如,“野牛比尔”非常爱他的宠物狗,当有人掐断宠物狗的脖子时,他眼睛里含着泪水,行为也变得非常疯狂。这一细节说明“野牛比尔”的内心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当内心痛苦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救赎,而是采取极端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扭曲,越来越背离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最终形成了变态的心理,并与整个社会产生了对立。通过电影最后的结局,导演似乎在提醒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当面临心理困惑的时候,必须采取理性的解决方式,否则可能会坠入罪恶和痛苦的深渊。

[参考文献]

[1]布·摩里塞特,闻谷.“视点”论[J].世界电影,1991(04).

[2]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简介]王蕾,女,满族,黑龙江双城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从美国大片谈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下一篇:灾难片价值根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