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范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2-08-01 02:22:20

对师范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初步研究

摘要 本文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分析入手,阐述数学教学的一些现状;提出数学文化教育与建构主义一脉相承的观点;阐明数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下学校教育各方应该付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 目标 现状 建构主义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25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n Maths Cultural Education to Normal Colleges' Students

RAO Dongfei, FU Heshun

(Laintang School,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Nom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e show the mathematical teaching-studing situation in curren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e think that math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nstuctivism have different appearances but same interior. It is advised that all different force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advocate math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o do it.

Key wordstraining goal; current situation; constuctivism; maths culture

1 师范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浏览各师范学校的招生简章,培养目标基本相似。比如: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熟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师。再比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对小学教育数学课程的发展需求,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的运用,具备大学专科层次必备知识的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法》相一致,进一步下去,展开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同一层次差不多,本科与本科以及专科与专科。

有人指出,我国大学教育目标具有过强的共性制约,过弱的人文陶冶。就这些培养目标而言,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在扎实的专业功底、宽厚的理论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学生完成了任何一个,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此岸世界里,勤劳善良的师生们是大有可为的。现实是师生们正在不大为,在功利着。对于数学课程而言,还可能存在着师生相互埋怨的情况。功利主义有一个表现是偷懒,我们不打算作太多的批判,只想提出问题,尽可能部分解决问题。

2 数学教学现状及成因

我国数学基础教育最大的事实就是升学考试,考试形式单调,考试结果只有分数。基础教育的上一层次,高等教育必然受此冲击。大学生一方面讨厌唯分数论;一方面,由于极大的惯性作用,到了大学,大多数学生学习仍然是为了考试。大学的管理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发展多扬弃并继续扬弃国外高校模式,少关心大学生们已经在高考制度下生活了十几年。大学模式要求学生自由、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与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老师催逼大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大学生对自由的滥用,后果是没有自己目的的散漫大学生活;一是大学老师在一种失望的情绪下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值得关注的是,大学里越来越多的老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老师与学生较之老教师与学生是否更容易相互妥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进一步的结果又会怎样?造成老师们失望情绪还有一个内因,数学老师们自己往日受到的教育也不够先进。

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中国大学数学教育的兴盛和衰落历史:1952-2002》。里面谈到,在60年代到70年代,世界冷战时期恰也是数学大发展的时代,先进国家全面完成了教学革命。他的结论来自于对比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俄罗斯大学的数学专业基础课内容,但由于,中国完全隔离于这一趋势,即便是秩序恢复后,我们对于现在数学的趋势把握也产生了偏差,结果便是大部分中国大学数学专业的学生低年级丝毫接触不到现代数学的气息,同时产业发展的落后导致产业界也提不出像样的数学问题,故应用数学就更为薄弱。笔者揣测,这些大学生就是现在很多老师的数学老师。

时至21世纪,大学里的数学在内容上仍然不容乐观,它对整个数学教育具有强大辐射作用。86岁的应用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2002年从美国回清华大学定居,打算为祖国教育事业继续勤奋工作,但他发现在这所国内一流学府,它应用数学的专业竟找不到合适的学生(2005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大家》)。究其原因,林教授说“国内学生水平有好的,但是它限制,要跟大家一致,结果他受的教育就不对了,活动性太小,很窄的东西,知道的比外国也许多,可是他对于学问的整个的看法,整个的了解就不多”。

综合说,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有两点。首先学生昔日的应试导致丧失了大部分的数学学习兴趣,外加管理模式的巨大转变,从而自由散漫了起来。其次,老师们由于昔日的教育背景导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加学生的散漫,内心涌动着失望。

3 问题的提出

诚如上面的分析,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们的第一个信念应该是,学生是无辜者,对于有考试依赖等症状的学生而言,更是受害者。前些天,看网上有一帖子提供的场景是:一个国内工科毕业现美国读计算机视觉的博士认为,以前自己数学很好,其实只是会考试、会计算、会一些小技巧,并不真懂数学;中国大学数学教育重计算轻思想、重理论严谨轻实际运用、与计算机时代的要求不衔接。无独有偶,有国外求学背景的袁亚湘教授也曾提出“大学数学重在介绍思想”。数学教育的弊病对于不出国的学生的不良影响就更大了。面对年青充满朝气的学生,老师们负重前行,义不容辞。

近些年,风行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具有基本的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其基本特征:(1)强调学生中心,即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提供机会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提供情境,学生不同化则顺应;(3)强调课堂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摒弃更多的控制和支配;(4)强调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按照这一思路,老师们负重前行中的重就是学生,而不是知识。要想帮助学生一次次一天天完成意义建构,本质上要求知识不孤立、不过度形式、不偏激,知识要联系、要背景、要多方位。近些年提出的数学文化教育与建构主义相吻合,算得上是应势而生。分析一下:乱序,也就是一个系统内部诸要素都使劲但都深感压迫,力气相互抵消而没相互促进。乱序会产生消极的和积极的思想。目前的状况是,各种教学思想琳琅满目,有的全盘否定过去,有的提出西化,有的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遮掩着彷徨。小观念更多,比如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等。乱序迫切需要一个概念框架,在框架下澄清已经混淆了的东西,在框架下找到正确的道路,在框架下才可聚集更多的智慧,从而形成方案,让系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指出:数学文化教育可以而且应当承担得起整理乱序、形成概念框架的任务。正是因此,数学文化教育类文章异军突起。

上一篇:论关联企业破产中的深石原则 下一篇:《工程估价》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