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探究复习法

时间:2022-08-01 02:10:09

高三化学探究复习法

摘要:提出了高三化学复习的创新方法,改传统“三轮”为“一盘清”,适当辅之以小专题渗透强化,编写供学生探究(预习或课堂前段)的导学案。并列举了: (1)激活生疑; (2)拓宽思维角度; (3)训练发散思维; (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突出实验创新等五种方法。

关键词:高三复习;创新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创新探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与机制

首先在复习机制上,改传统“三轮”复习或“四轮”复习为“一盘清”;其次在复习内容的顺序上,先适当奠基必备的基本理论作为工具知识,简要依序复习教材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第九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化学平衡理论)、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尔后原则上按教材顺序感知感悟元素化学及相应实验内容。不论对哪一章,原则上以每一节作为一讲,以一讲为单位,备课组教师自编导学案,在复习过程中,适时以学案方式渗透小专题,以深化重点或突破难点、突出易错点或克服盲点;在课堂操作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时空,老师着重指点迷津,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精讲点拨,千方百计打磨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第三:晚自习如何安排?传统安排是复习。课堂是以学生“表演”为主的学堂,教材和教师编制出的导学案是学生演戏的“剧本”,那么学生在头天晚上的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课堂要由讲堂变学堂,自习要由复习变预习为主,通过预习等方式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探究复习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合作与问题探究的学生主体思想。

2 着重“做中学”的创新探究基本模式

2.1 做中学的依据何在

一位学者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读到某件事,你能记住10 %;听到某件事后,你能记住20 %;看到某件事,你能记住30 %;边看边听某件事,你能记住50 %;(自己)说某件事,你能记住70 %;做某件事后,你能记住90 %。从这些通过科研实验发现的规律,可见文科、理科教学都强调课堂主体――学生的说与做,典型语言学科、文化学科的“说”主要指语言训练或非现场情景性的故事讲述,“做”主要指模拟情景的学生行为“表演”;典型理科学科的“做”主要指“实证”探究,这些实证或事实之间的逻辑非常严密(包括相关概念与定义),而且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从多重信息表象到破解答案“谜底”,需要对“潜在的陈述性知识”进行调用,结合已知的多重信息进行表征,需要很强的策略性知识,所以理科教学常见一种现象,“上课一听就懂,题目一做就错(甚至无从下手),定时一测就失误”,因此理科教学要问学生“会不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操作性很强的程序性知识,犹如学游泳、学电脑操作一样,要靠学生的自主实践多次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要问学生“懂不懂”(仅是一种粗放性的整体心理感觉)?

2.2 创新探究的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group)或团队(team)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或策略。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可见,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小组间竞争方式更能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要求小组之间要实力相当,小组成员要角色互补,可分别承担各自角色(检查者、裁判、总结人、联络员、记录员、观察者),而且明确组员各自的具体任务与责任。

2.3对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类似科学探究式学习

请见图1。

3 创新探究的一些作法

3.1 激活学生的生疑意识,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语),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明家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任何一个相关系统知识的学习(包括复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螺旋程序上升式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以,“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是培养创新探究能力的关键!复习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看似无疑之处生疑,在前后连贯的对比中生疑,在联系实际中生疑。

3.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创新思维角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时渗透启迪智慧。如脍炙人口的“司马光砸缸智救溺水小孩”与“曹冲称象”等传统经典故事,前者运用了逆向思维,使智慧闪光(溺水小孩与水在缸里构成了一个系统,救小孩就是要实现人与水分离,一般人想到的是将人从缸中取出;但司马光急中生智想出的是砸缸漏掉水而让人得救)!教学中可运用到处理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许多同学有时不明题目要求在题后甚至在所设问答的提示中),我们就总结出了关于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的解决办法,“快速浏览题意,勾划明显信息,顾后瞻前(审清题意),选点突破;(若仍未破题,请精彩继续)书写字母反应,物质推断“三定”,物质定类,元素定位,反应定型”(这里的反应若在无机化学中,常与十三个置换反应或价态归中反应有关)。而“曹冲称象”则运用的是,整体与局部之间转化的“分合思维”,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似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系统法”与“隔离法”的关系。

3.3 着重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化学永远面临的主题(之一),是“思维求异,方法求优” 。具体操作中,可设计出“一点多联”、“一题多变(条件或要求)”、“一问多选”、“一问多答(案)”、“一题多解(法)”、“多题对比”、“多问比较”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并结合说理亮思、解后三思、借题反思、授技速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反思寻异中求独特,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在搜集罗列中求最佳,在连续思考突然放松中求顿悟。

案例Ⅰ: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中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设键数为I,则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为CnI3n+1,请写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本案例的解决办法,只需将烷烃(CnH2n+2)与苯的同系物(CnH2n-6)从组成通式进行简单类比,便可得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关系为CnI3n-3。有的小组则采用下列推理:这些主族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它们之间所成键全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所提供的全部最外层电子(其中氢原子只能与碳原子间成键,两个电子则可一个共价键)提供,则苯的同系物(CnH2n-6)中的共价键的数目为[n×4+(2n-6)×1]/2=3n-3,所以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为CnI3n-3,对其它碳氢化合物也普遍适用,这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

3.4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是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教授(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结出的科研思想,对探究式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大胆假设中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于小心求证中训练辐合思维能力。

案例Ⅱ: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设计使用如下装置(图2)验证: 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假设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的溶液体积变化)。请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⑴将铜粉分散在石棉绒中的原因是什么?

⑵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经A、B、C反应后,进入D中的气体是什么(①填化学式)?②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什么?③怎样打开或关闭某个(些)阀门以进行此步操作?

⑶若C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出现堵塞,则B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⑷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D中加满何种物质?

⑸若E中出现倒吸,可采取怎能样的应急操作?

⑹为使气体体积的测量读数尽可能准确,在实验操作上应注意什么?(至少答出两条)

⑺I.从E装置所得溶液中取出25.00 mL,加两滴酚酞,用0.1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当滴定完成后消耗NaOH溶液18.00 mL, 则E容器中所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mol・L-1)?

II.若实验测得F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139.00 mL,请判断本实验中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或“无”)NO生成?并叙述作出判断的依据(请用数据和文字说明)?

提示:本案例的难点在于⑺,探究论证的方法应用假设验证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起始反应产生的气体只有NO2,则在E中仅发生反应:

3NO2+H2O=2HNO3+NO,则测定HNO3的物质的量=n(NaOH)=1.80×10-3 mol, 据此计算出NO的体积应为20.16 mL, 排出水的总体积应为20.16 mL+ 50 mL(N2所排水)=70.16 mL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设问:以图3装置( ①―⑦)均可用于“排水量气法”测气体体积,请先判断正误并比较其优劣?装置⑧错在哪里?

附答案:⑴增大铜粉与氧气接触面积,使反应迅速、充分;

⑵①N2;②排出D中的空气;③关闭K3;打开K1、K2;

⑶锥形瓶中长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⑷加入CCl4(苯或直镏汽油、或液态油脂类物质如菜油等)。提示:加入的液体不能与NO2或NO发生反应,也不能溶解吸收NO2或NO,但不能加入酒精(极性分子,可能溶解极性分子的物质)。

⑸向下调节量气管(或及时关闭K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⑹如①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②实验前后读数时均需调整仪器F、G,使之液面与E中液面相平(其它合理答案也可以)。

⑺I. 0.072 mol・L-1

II.有E装置中生成100 mL、0.072 mol・L-1硝酸时产生的NO约为80.6 mL,而装置D中原有50 mL N2,二者之和小于139.00 mL,说明生成NO2的同时有NO生成。

3.5力求实证为先,突出实验创新

复习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让学生从不断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解决中体会成就感,体验快乐感受!关于乙酸的教学中酯化反应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仍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复习,大致过程如下:

给出以下表格,同时演示图4中的实验丙和乙(分别加热约4分钟)后,停止加热。问:实验乙的试管中有哪些成分?如何用事实证明(最好用实验)?

课堂上讨论非常活跃!怎样用实验或事实证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的改进 下一篇: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