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唢呐吹奏控制对音准的影响

时间:2022-08-01 01:56:35

浅析唢呐吹奏控制对音准的影响

摘要:唢呐流行于我国的大江南北,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情缘,它的音色刚柔并济,委婉悠长,然而唢呐的音准却是极难控制的,如何驾控住音准是每一位演奏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唢呐;音准;影响

唢呐,又称“喇叭”,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最早起源于古波斯,“唢呐”就是从波斯语“surná”音译而来。《辞海》、《辞源》认为唢呐“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人我国”的,距今有七、八百年了。然而,陈四海先生依据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三十八石窟中的壁画(绘画)和山西大同云冈千佛石窟第十洞浮雕中的唢呐,认为唢呐至迟在两晋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1]由于唢呐的声音高亢、嘹亮,豪放,刚柔并济,特别善于表现热闹、欢腾、喜庆的情绪,一经传入就深受古代先民们的喜爱。明人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记载:“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到了清代,唢呐更是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中国人与唢呐有着不解的情缘,人生的悲喜都离不开它,无论是在婚礼中还是在祭祀活动中都能看到唢呐的身影。然而,由于唢呐乐器结构的特点“曲儿小腔儿大”,使很多人对它望而却步,诚如张宁先生所说:“唢呐的演奏难度在所有的乐器当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对唢呐的音准控制。众所周知,在器乐演奏中,音准质量是衡量演奏者水平高低和音响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演奏者不能准确的把握好唢呐的音准,相信其演奏效果一定比较糟糕,可见,准确地控制唢呐的音准对唢呐演奏至关重要。对于所有的吹管乐演奏家来说,音准以及音色的好坏与气息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1气息

从演奏角度讲,口型和气息是影响唢呐音准的两大要素,其中,气息的控制对唢呐的演奏起着重要的作用。唢呐演奏能力的提高其实质就是对气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气息是唢呐成声的动力、源泉,是唢呐吹奏的根本。气息的运用与呼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呼吸技巧的优劣决定着气息在吹奏中应用的好坏。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合理的运用气息是学习唢呐吹奏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家都知道,吹奏唢呐是需要很大气力的,人体自然的呼吸是无法满足乐器所需要的气息量,因此要借助其他的呼吸方式来完成。在演奏过程中,由于呼吸活动的部位不同,因而形成了“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三种方式。下面就对这三种呼吸方法分别作以介绍与比较:(1)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又称肋骨式呼吸,主要靠演奏者胸腔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的。关于胸式呼吸的生理原理,陈家齐先生在《唢呐吹奏的呼吸方法》中描述到:“具体表现为吸气时,前斜角肌,胸锁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肋骨抬起,展开,胸廓上部增大,肺叶上部扩张,空气随之吸入。呼(吹)气时,上述肌肉松驰、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回位,胸廓变小,肺组织收缩,空气被排压进哨片”。这种呼吸法的特点是依靠胸部运动来实现,吸气比较轻松、方便、迅速,有利于吹奏者迅速换气,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如肺活量不大,对于较长的乐句完成困难,吸气耸肩,严重影响唢呐的音质、音色、音准。由于这种呼吸方法的缺点比较明显,除偶尔用在“抢气”外,现在大部分优秀演奏者在演奏唢呐时很少运用这种呼吸方法。(2)腹式呼吸。它与胸式呼吸所不同,其主要的特征是横膈膜和腹壁肌积极主动的参与呼吸活动的结果。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腹壁肌松弛,内脏下移,胸腔增大,肺叶收缩,达到吸气的目的。呼气时,腹壁肌的参与,增强了呼气的力度。这种呼吸方法是在胸腔下部最富弹性和最灵活的地方实现的,所以呼吸起来比较省力,有利于演奏者控制气流流量,从而更便于控制唢呐的音准和音量。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胸部的扩张仍然不够充分,气息容量仍旧没有达到最大值。(3)胸腹式呼吸。顾名思义,胸腹式呼吸即混合式呼吸是指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方法综合利用,即人体的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都有组织的参与呼吸和控制气流。这种方法兼并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优点,克服了其不足之处,被唢呐演奏者普遍使用。其优点是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均能有组织地参与呼吸,可避免胸、颈肌的紧张,吹奏者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得到全面地调动,可保持演奏的灵活性。此种方法还有利于扩廓的同时又下降横膈膜,从而使肺活量达到最大值,气流比较稳定,有利于演奏者准确地把握音准。同时,这种呼吸方法也比较轻松自然,呼气气流强度容易控制,长时间演奏不会感到疲劳,具有持久性。此外,这种呼吸方法可使演奏者获得充足的氧气,也能满足大脑对氧的需求,使人精力充沛。分析了三种呼吸法,我认为,在吹奏中应采用胸腹式呼吸法为主。当然,在演奏较短乐句的时候,可以采用腹式呼吸,避免吸气较多引起憋闷。在实际吹奏中,吸气时全身各个部位都要放松,尤其是上身,不要提胸端肩,气息要往下走。吹气时要控制好胸腹部,小腹要自然用力,腰部周围要有支撑感。呼气越均匀发音越平稳,呼气越充实,发音越宽广。在吹奏中,不同音区气息对它的控制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哨片合适的情况下,低音区的吹奏力量要小一些,气流速度也要慢一些,否则容易导致音偏高;对于高音区的吹奏则相反,力量要大,气流速度要快,并且一定要用气息的压力保持住音的稳定性,如若不然,音高就会偏差很多;不同的技巧吹奏,气息对它的控制也不同。例如在吹奏萧音的时候,除了唇肌的控制之外,气息的控制也很重要,用腹壁肌的收缩控制住气流,吹气量比一般弱奏要稍大些。像气颤音、气滑音等等,气息的控制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练习中要不断的去摸索和掌握不同音色和音高气息的控制力度以及运气的感觉。

2口型

口型是指在吹奏过程中口部的形状,在唢呐演奏中,口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唢呐的音准,音色,以及音量的大小起着很大的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能够使簧片自然充分振动以及良好控制力的口型,是难以演奏好唢呐的。下面就三种含哨不同的口型作以比较与分析:(1)“喔”字口型。又称自然口型,这是一种比较松弛自然的演奏口型,演奏者用嘴唇轻松的含住哨片,任其哨片在口中全方位的振动,这种方法好接受,并且容易掌握。其弊端是,唢呐音量较大,音色中的泛音成份也比较多,致使音色吵噪。同时,由于嘴型过于松弛,会导致在高音吹奏时音有所稍低的现象存在,致使音不准,影响演奏者的整体发挥。(2)“嗯”字口型。“嗯”字口型,即包唇口型。这是一种非自然状态的吹奏口型。演奏者用唇含住哨片,并刻意用上下唇包住上下牙,借助牙齿将上下颚的力量通过上下唇传达到哨片,以达到控制哨片的目的。其优点是用上下唇包住上下牙来控制哨片,哨片不能够全方位的振动,这样做可以减小音量,减少声音中的泛音成份。使音色不太吵噪。但是,这种口型的不足之处是为了方便口唇控制哨片,两嘴角向两边拉的力度较大,使嘴唇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致使打开的口腔不易立起来。此种口型只重视了口唇的控制而忽略了口腔的控制,虽然音量小了,音色不噪了,但是其音质发紧、发薄、发瘪,声音像是被挤出、夹出来一样,尤其是吹奏高音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怪音,尖音的现象。导致唢呐音色不够圆润,不够亮。(3)“啊”字口型。“啊”字口型是从声乐理论中吸取的一种口型,它是指演奏者的口型在半自然状态下吹奏唢呐,它要求吹奏时上下唇微包上下牙。这种口型有利于口腔空间的利用和控制,扩大面部的共鸣区,从而使音色更具有立体感,通过三种口型的比较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口型对音准、音色、音量的影响。那么,在唢呐的吹奏,该如何含哨片呢?一般来说,含哨片的位置应于两唇正中,唇边与哨座相齐。含哨片过多,声音较大,音容易偏低;含哨过浅,声音较薄,音容易偏高。以上唇含在哨根部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在整个哨片的“三分之一”处为最佳的位置,便于发挥唇肌对哨片的控制。

总之,唢呐的音准控制是气息和口唇相互配合的结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练习中,认真体会,仔细揣摩。通过一个阶段系统的练习后,定能够达到对音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家齐.唢呐传统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 陈四海.浅议唢呐传入我国的年代[J].乐器,1988(21).

[3] 郝玉岐.唢呐情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上一篇:略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明式家具设计中的体现 下一篇: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及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