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入世后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01 12:51:46

面对WTO:入世后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摘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市场的开放对我国现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形成强烈冲击。文章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入世 教育产业 五力模型 对策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作为12个服务大类中的一个,我国承诺:除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对外开放外,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许可外方为我国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可见入世使我国教育产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波特五力模型的理论阐述

198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代表作《竞争战略》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指出,行业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原有的竞争对手之间,还存在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

1、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新进入者加入该行业,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大,带来对市场占有率的要求,这必然引起与现有企业的激烈竞争,使产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新加入者要获得资源进行生产,从而可能使得行业生产成本升高,这两方面都会导致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

2、替代品的威胁。某一行业有时常会与另一行业的企业处于竞争的状况,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质。替代产品的价格如果比较低,它投入市场就会使本行业产品的价格上限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这就限制了本行业的收益。本行业与生产替代产品的其它行业进行的竞争,常常需要本行业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和集体行动。

3、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即顾客,买方的竞争力量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主要由买方所需产品的数量、买方转而购买其他替代产品所需的成本、买方所各自追求的目标三个因素决定。买方可能要求降低购买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其结果是使得行业的竞争者们相互竞争残杀,导致行业利润下降。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某一行业来说,供应商竞争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行业的市场状况以及他们所提供物品的重要性。供应商的威胁手段一是提高供应价格;二是降低相应产品或服务质量,使下游行业利润下降。

5、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力量是企业所面对的最强大的一种力量,这些竞争者根据自己的一整套规划,运用各种手段(价格、质量、造型、服务、担保、广告、销售网络、创新等)力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和争夺更多的消费者,对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教育产业与五力模型

上述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及产业利润率。不妨运用波特模型对中国的教育加以分析(见图1)。

1、现有教育产业的竞争。目前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高校、职业学校以及普通中学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做广告、搞宣传。

2、潜在进入者。入世后许多国家一方面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开展合作办学。这无疑对我国的教育产业形成挑战。

3、替代品。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凭借其时间短、成本低、针对性强、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学员学习后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特性,日益成为学历教育的替代品。国外的教育机构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入世后这一领域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4、供方的力量。即学生及其家长。名校、名专业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择校的根本依据。供方力量的强弱取决于特色化的办学定位、优良的师资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5、买方的力量。用人单位是教育产业的购买者。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视。

三、教育产业发展对策

1、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素质水平,而国民素质水平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教育理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入世意味着我国教育将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考验。因循守旧、封闭僵化的办学观念,墨守陈规、排斥异已的办学体制,刻板俗套、单调化一的办学模式都必须与国际接轨。

2、推进教育品牌国际化、集团化。我们不应将品牌看作企业的“专利”,教育产业同样应该有自己的品牌。美国的哈佛大学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位居世界品牌500强之第四。北京的新东方学校(2004年创建)用不到10年的时间,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外语培训品牌,在全国13座城市建立了连锁经营模式,材、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并将培训的足迹延伸至多伦多、日本,在美国又与ELLIS合作,且培训范围不再局限于外语。中国的教育产业理应打造出中国的“哈佛”,打造出更多的“新东方”。

3、进一步完善教育功能。终身教育体系的水平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教育产业应当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创新性。即建立层次丰富,在积极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以技能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非学历教育。实现教育、培训、服务功能的一体化。

4、进一步提升、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教育供求矛盾仍然相当突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如何才能筹措到更多的教育投入?一方面积极借助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高新技术短缺人士培养,缓解社会教育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国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优胜劣汰。

5、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培养人才。入世后国际间教育的联系、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增多。教育产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必须学习国际教育机构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把各国最有特色和水平最高的专业,如德国的机械制造、日本的交通和汽车制造、法国的服装设计、瑞士和澳大利亚的旅游管理、荷兰的花卉栽培等引入国内,加强中外教育的沟通和融合。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课程调整,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应积极地走出去。

6、推进教育产业现代化建设。教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要逐步从外延的扩张转向内涵的发展。具体地说需要从专业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以适应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专业现代化建设即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合理地设置课程。信息化建设即要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和信息技术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育具有信息意识、掌握信息处理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2.

[2]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EB/OL],brand.省略/.

[3]黄立志:“入世”与高等职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上一篇:中国发展报告2007: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下一篇: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赢利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