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时间:2022-07-31 08:30:01

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摘要: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多少为宜?股权集中度是否存在合理的区间?为此,文章选取15家上市商业银行从上市至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股东制衡越强,风险承担水平越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文章进一步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在50%、20%、15%和10%以上时验证其与风险承担的关系,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10%后,股权持续分散、降低风险承担的效应递减。因此,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比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保持合理的集中度或分散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区间效应

一、 引言

股权集中允许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Shleifer & Vishny,1986;Faccio & Stolin,2006),产生的冲突导致更大的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大股东与企业的关系贷款虽也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 & Nguyen,2005),但由此导致的违约损失和双向软预算约束是严重的。中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尽管呈分散趋势,股权集中度依然很高,股东制衡相对弱小仍是基本特点。因委托问题,管理层利用对银行的实际控制而产生寻租行为,如转移资产、在职消费、集体腐败等;集中的股权结构、银行资产的内在不透明性使得外部监督产生困难,尤其是外部治理较弱的时候(La Porta et al.,2002),股东的有限责任使其有动机采取更大的风险行为(Galai & Masulis,1976;Esty,1998),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委派的高管并不承担经营的后果,一旦他们主动采取冒险行为,无疑会扩大银行风险。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不同区间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不同影响。提出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左右为宜。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银行业与一般企业既有共性,也存在不同的特征。潘敏(2006)从理论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资产结构、交易的非透明性和严格监管等。因此不能简单搬用一般企业股权结构与风险关系套用到银行上。股权集中度指股权在不同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其与股东的控制力有关。 Azofra和Santamaría(2011)、Iannotta等(2007)、Shehzad等(2010)等认为股权集中度能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

一方面,更集中的股权结构下经理与股东的冲突是次要的,因为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来监督经理层,甚至在绩效差的时候直接替代他们(Franks et al.,2001),经理为保护其职位和利益通常规避风险。大股东通过积极观察贷款和管理者的风险行为,这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

另一方面,有限责任股东有动机采取更大风险行为(Galai & Masulis,1976,Esty,1998),从这个角度看,集中的股权应该增加风险承担。同时,更大的股权集中度也不减少银行的风险,因为大股东的利益可能同那些小股东发生冲突(Gomes & Novaes,2005)。集中的股权让大股东影响管理层,使来自于小股东和存款人的企业资金分配有利于大股东(Shleifer & Vishny,1997;Bebchuk et al.2000)。控股股东能影响银行放款不是依据于价值评估而是依赖于与借款者的关系及既得利益(Laeven,2001)。大股东可能为追求私人利益以损失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施控制权(La Porta et al.,1999;Shleifer & Vishny,1997)。还有研究认为,多元化投资组合下股东趋向于增加银行风险(Esty,1998;Galai & Masulis,1976);同时来源于存款保险制度导致的道德风险也使大股东实施过于冒险行为(Pathan,2009)。严格的监管,使银行也不依赖于市场约束。在集中度高的银行,经理代表控股股东的风险偏好,采取过分的风险行为(Haw et al.,2010)。因此,相比于控股股东,小股东承担过多的风险,获得过少的收益。

是改善公司业绩,采取谨慎风险管理,还是利用控股权采取过分的风险行为、控制贷款政策以牺牲小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主要取决于大股东的动机。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研究,鉴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总体很高的情况,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

假设2: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银行风险正相关;

假设3: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风险负相关。

理论和实证研究多认为,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特点及其变化的趋势,参考Magalhaes等(2010)、Busta等(2014)等股权分散化在不同的阶段股权比例的变化对风险承担的不同影响,提出假设4。

假设4:存在股权分散化的区间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合理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某一数值后,股权持续分散、降低风险承担的效应递减。

三、 数据变量、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国有股权比例数据的可得性和变化情况,本节选择15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对象。样本区间从各银行上市至2014年年底,以半年为一个时间单位。主要数据来源于Wind,而GDP增长率、CPI、RATE等宏观数据来自中经网、银监会年报、Wind等数据库。

2.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1)被解释变量。参考Angkinand和Wihlborg(2010)、Barry等(2011)、Demirgüc-Kunt 和Huizinga(2013),本文以Z-score作为风险的变量;参考John等(2008)、Magalhaes等(2010)、Faccio等(2011),本文以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σ(ROA)作为风险的另一个变量。它们分别以三个单位时间(每个单位时间为半年)为移动窗口,使用中国商业银行自上市以来的资料。(2)核心解释变量。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参阅(Srairi,S,2013;谭兴民等,2010;祝继高,2012)等,设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即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占全部股份的比例(李维安、曹廷求,2004)。Sta是虚拟变量,当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时取值为1,否则取0(李维安、曹廷求,2004)。反映第一大股东不同的身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虚拟变量Cr1/P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大于等于P,P的取值分别为0.5、0.2、0.15、0.1。Cr1/0.5是虚拟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50%时,取值为1,否则取0;Cr1/0.2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时,取值为1,否则取0;Cr1/0.15、Cr1/0.1依此类推。其反映股权分散化是否存在区间效应,探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存在相对合理的区间。②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5)。参考(Xu T.2013)等文,本文将商业银行前5大股东持股之和定义为Cr5,跟第一股东相比,Cr5可反映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③股权制衡度(Z)。为反映股东制衡度,在此用Z指数(赵尚梅等,2012)的方法。Z指数是指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于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越强,股东制衡就越差。在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十分重要,其反映了股权制衡度和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度。(3)控制变量的选取。被解释变量为风险的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lasset)、运营效率(efec)、资产增长率(agrow)、资本结构(cap)、收入多样化(div)、经济增长率(ggdp)、通货膨胀率(cpi)、利率(rate)等。

3. 计量模型的设定。本文参考Shehzad等(2010)、Haw et al.(2010)等设定风险为因变量的计量模型:

Rit=B0+B1Cr1it+B2Cr5it+B3Zit+λXit+Ui+εit(1)

Rit=B0+B1Cr1it+B2Cr1it×Stai+λXit+Ui+εit(2)

Rit=B0+B1Cr1it+B2Cr1it×Cr1/Pit+λXit+Ui+εit(3)

模型(1)考察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的总体影响,模型(2)考察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模型(3)进一步探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区间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各计量模型中,Rit是银行i在t时间(半年为一个单位时间)的风险,这里用Z-score和σ(ROA)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来度量风险。Cr1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Cr5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Z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与第二大股东所持股份的比值,Stai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的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持股,Cr1/P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P,Xit表示模型的控制变量向量,用于控制内生性。Ui表示不同银行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个体特征,比如公司文化,他们一直是相对稳定的,且较难改变。εit表示随时间而变化的扰动项。

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观察表1,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破产风险正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正相关,并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假设1成立。Z值越大,破产风险越大,在1%水平上显著;同时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越大,并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股东制衡越弱,银行风险越大。假设2成立。这些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有限责任使股东有采取更大风险行为的动机(Esty,1998),集中的股权会增加风险承担;也同孔爱国等(2010)的结论一致。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越高,控股能力越强,越容易发生关联贷款、大股东更容易更喜好采取冒险行为,因隐性或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而放大风险行为。因而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实证结果显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破产风险负相关,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关系不显著。不同的风险衡量指标结果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说明目前我国银行业股权分散能减少风险,比一股独大而股权制衡弱的情况要好得多。假设3成立。

(2)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如果第一大股东同时又是国有持股,则其与破产风险显著负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关系尽管不显著,但符号相反。这个交互项说明国有股东反而降低了破产风险,原因是银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东时,通常有国家信用担保银行的债务及破产损失,国家常给银行一些政策支持、隐形补贴,甚至包揽不良资产,实际存在“大而不能倒”的惯性,反而使银行破产风险有所降低。

(3)第一大股东持股的合理区间与比例。将P取值为0.5、0.2、0.15、0.10时,相应取值分别代入模型(3),得出回归结果见表2。在假设第一大股东比例超过50%或20%的条件下,交互项与破产风险和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风险均不显著,说明持股在50%和20%以上的第一大股东比例的变化不会强化或弱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风险的角度看,第一大股东比例在50%之上与50%之下、20%之上与20%之下的变化不存在区间效应。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5%之上与15%之下的区间上变化时,交互项所得结果并不稳健,不宜采信。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之上时,交互项Cr1*(Cr1/0.10)与破产风险、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均显著正相关,这反过来说明在10%以下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如果继续降低,对减小风险的效果不如第一大股东在10%以上区间降低所持股份的效果。这意味着随着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也相应降低,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到一定程度,其降低风险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甚至提高风险,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换句话说,股权分散化有一个合适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10%左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参照点。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之比越大,风险越大;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风险负相关,以上实证结果说明股权越集中,风险越大;股权越分散,风险越小。

股东的身份不同,股权集中度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有不同的影响。当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时,银行的破产风险反而更小了,即银行更不容易破产。这可能与国有股存在政府的政策支持、隐形补贴有关。也符合“大而不能倒”的传统。

同时,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的风险承担存在区间效应。当第一大股东比例高于10%时,降低股权比例的效果好于第一大股东比例低于10%时降低股权比例对银行风险降低的效果。股权并非越集中越好,也非越分散越好,而是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集中度和分散度。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必须在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比例,进一步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推动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比例降低到并维持在10%左右为相对合理。根据我国银行业的不同产权类型、不同目标和不同特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应该是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孔爱国,卢嘉圆.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02-115.

[2]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3]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7.

[4] 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4-15.

[5] 赵尚梅,杜华东,车亚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12,(7): 39-4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CJL032)。

作者简介:戴国强(1952-),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直属支部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管理;刘兵勇(1969-)男,汉族,江西省新余市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收稿日期:2016-08-21。

上一篇:我们这样学《讲话》 下一篇: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