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时间:2022-07-31 06:37:42

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面向高校师范生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素质和技能的一门课程,限于教学条件,目前我国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介绍了基于主题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旨在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可借鉴的应用实例和参考方案。

【关键字】主题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9―03

一 主题学习模式

主题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它是以较大的主题作为整合课程的设计出发点,围绕主题设计跨学科的、由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在这些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独立或者合作地开展学习活动,获取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开展超越学科的探索活动,发展获取信息的技能,以及高级思维能力[1]。主题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将课程内容以主题或者专题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组织,并以课堂讲授、操练与练习、探究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以资源和工具的形式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各类活动提供支持。

主题学习模式汇集了革新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概括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讲授,技能类的教学以教师演示加上机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对教学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辅之以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考察,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

采用信息技术支持的主题学习模式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克服课堂教学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较大的局限性,通过以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以活动化和基于资源的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究式、协作式等多种模式的学习。主题学习模式支持信息化教学评价,运用量规、电子学档、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

2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题模式的学习中,学习目标关注体验知识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题学习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特别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媒体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以及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2]。

二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这对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和技能,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开展情况不理想。综合笔者主讲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现状和国内文献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技能,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等。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对公共课性质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是无法开设上机实验教学,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培训。对技能类的教学只能采取课堂上教师演示甚至黑板板书讲解,课后由学生自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内容繁杂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3]。

3 教学方法僵化授课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学生众多,教学多采取传统的集体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4 教学评价过于片面[4]课程采取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往往占有较大比重,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拟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进行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期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入手探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技能在师范生中的普及和提高。

三 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

面向高师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相关技能,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按照主题学习的要求,在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划分出若干主题单元,分别开展主题学习。

1 主题单元设计

笔者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世伟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该教材在介绍了教育技术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CAI课件、网络教育应用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开展主题学习模式的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主题单元,确定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表1为以《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蓝本设计的基于主题学习的单元设计。

2 学习过程设计

主题学习强调学习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资源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主题学习采用课堂教学加网络学习的形式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的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学习过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板块,总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展示学习范例,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接受学习任务。第二阶段,教师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和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自己搜集的资源开展主动探究式学习,也可通过平台与其他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第三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或者课堂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完成作品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总结学习的情况。

3 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期末考试加平时考察的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主观随意性强,又往往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难以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开展以学生为本位、与教学结合紧密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基础。笔者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主题学习开展信息化评价:制定评价量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1) 评价量规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它通常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5]。采用评价量规可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够从多重视角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图2所示为“多媒体课件开发”主题单元评价量规的一部分。

(2)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也称为同侪评价,允许学习者(包括自己)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将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改进和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也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起到有效的考核作用。

图2所示为笔者采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自评互评加教师评价的教学评价结果示意图。评价流程为:1)学生上传作品。2)学生对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3)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4)系统将综合评分与评语展示出来。5)学生依据评语来修改作品。6)再重复上面1-5 步。7)完成,得到最终评价。评价分值包括三部分:“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可设置权重值,最后总计成绩由这三部分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而成。

以上设计方案在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试行。在教学开始前,由笔者构建Moodle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创建课程。教学开始后,按照教学计划分主题开展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与学习。所有的主题教学结束后,统计学生所有作品的得分,得到平均值,结合课堂考勤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道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为了解方案的效果,在教学结束后笔者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8.2%的同学认同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有90.5%的同学认为采取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比传统教学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且能对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四 总结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之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列,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甚少。笔者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尝试能够为推动相关研究,并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案例。相信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将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而更加广泛的开展开来。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2:30.

[2] 余小爱.主题学习模式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7,1:66-68.

[3] 李明扬.《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9:64.

[4] 吴耀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2:165-168.

[5]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5,6:257.

上一篇:《离散数学》情境式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