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含蓄美

时间:2022-07-31 01:10:22

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含蓄美

古人在用诗“言情”“言志”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含蓄”。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美在诗词中的体现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化景物为情思。古人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出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

2.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无穷。

3?郾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流露深情。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交代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无限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幽禁在这冷落的行宫中,成日寂寞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想自己早已红颜憔悴,往事怎堪回首?除了说说玄宗遗事又别无话题,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4.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这就是从侧面入手反映思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中蕴涵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的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从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特别是后两句,贴切自然,确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5.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两个“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花》”,巧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可谓发人深省。

6.以小见大,言微旨远。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繁华的朱雀桥,今天已荒凉冷落了。“野花草”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等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7.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这就是“干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如《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表面上是写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眷恋和郁积心头的沧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动乱时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时节”是写当时实景,又别有寄托,读来不禁使人思绪万千:世运的衰败,社会的动荡,诗人的漂泊,人世的艰辛等都不知不觉地在脑中闪过。按理说两位老艺人几度风雨后重逢,当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收笔,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8.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蹊径,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可谓余韵无穷。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222121)

上一篇:在诵读中领略古诗词的美 下一篇:千古奇冤严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