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时间:2022-07-31 12:18:49

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体系内容不断丰富,城镇体系的规划编制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我国对于城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和演变,分析其中存在问题来提出今后我国城镇体系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城镇体系;趋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1.1我国城镇体系发展历史

我国有关城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真正对于城镇体系的研究仅开始于80年代,而比较系统的开展城镇体系研究只有10年时间,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进展较快。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研究的内容也逐步深化。

80年代以后,我国广泛推行“市代县”的行政体制,城市规划由单一的市区规划转为市域的总体规划,这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进展,并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大量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再用总结出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所以在近10年间,我国城镇体系发展迅速,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法。

1.2我国城镇体系演变特点

1.2.1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城镇结构逐步优化

我国城镇规模结构呈“金字塔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以城市城区总人口(包括暂住人口)为标准,2012年全国人口大于500万的城市有10个、100万~500万人的为96个、其余大城市134个、中等城市253个、小城市1863个、一般建制镇17617个。与2006年相比,全国城市总数减少了6个,特大城市数量略有增加,中等城市增加较多,而人口介于5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明显减少。

1.2.2中等城市数量增加明显

2006~2012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有所增加,的人口介于50万~100万的大城市,除东部明显增加外,其他三大区域均是减少的;中等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小城市数量明显减少;但城市在四大区域分布格局基本未变。

1.2.3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些已经达到较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区域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87212.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说明我国已由单一的发展城市经济转变为发展区域经济,区域内部的分工协作日益明确,使其各自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将自身发展和整个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内城镇发展不均衡

区域内城镇发展不均衡是全国城镇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在一定区域内都会存在一到两个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首位度往往都很高,这就拉大了与其他城镇之间的差距,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发展缓慢,甚至会由于劳动力和人才的流逝使得边缘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2建制镇规模较小,集聚效应较弱

2012年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面积310ha、平均人口12058人,与2万人的起点规模还有距离。建制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也妨碍城镇发挥集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2)。

2.3特大型都市集聚效应急需提高

世界上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普遍都是以人口集聚为基础的。2012年我国三个特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区人口都是较多的,但在所在区域比例并不高。也就是说中国特大型城市城区的人口密度低于巴黎、伦敦、东京和纽约等其他国际大都市。这样就不能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3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就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把握住前进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金字塔”式的城镇组成结构还会长期存在,但城镇的规模都会不断扩大,职能都将进一步明确,每个城镇都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和城市原有的行政和等级观念将逐步被淡化,而形成水平网络的发展关系,城镇地位将更多的取决于其在城镇网络中的地位;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必将日益增强,充分发挥城市聚集效益,促进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保持全国城市建成区的稳定。

4我国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4.1继续促进大都市发展

在区域的发展中,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各城镇则起着促进、助推的作用,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先锋,所以区域中心城市一定要有充足的动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就需要给予这个发展的主力以足够的能量。对此要积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建立以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质量,尽快实现与全球城镇体系顺利接轨。

4.2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

从提升我国城镇整体发展水平、能力及质量的角度考虑,我国城镇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中小城市尽快成为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城市规模一般应达到25万人以上,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所以应大力加快规模较小的城镇的发展速度,对于小城镇来说,县城是建制镇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要将县城作为建制镇发展的重点,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4.3完善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进行编制,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功能分区,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完善村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保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其次充分发挥各村镇优势,利用当地特色文化、环境等条件来发展乡镇产业,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改革,把农村发展的基础打牢,进而和其他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5总结

当前区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城镇体系的发展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体系是否完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构建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于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对我国城镇体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准确的把握,要打好城镇体系的结构基础,加快城镇体系中弱势城镇的发展,持续提高城镇体系中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使区域内各城镇不断夯实自身发展的基础,进而能够在一个完善的城镇体系框架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一起推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成日,城市增长与对策——国际视角与中国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R】.2012

【3】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12)【R】.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丁元,新时期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与趋势【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

上一篇:影响混凝土泵送的因素 下一篇:喜利得HY-150植筋法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