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为区区几千元就敢荒唐

时间:2022-07-31 11:29:33

文物鉴定:为区区几千元就敢荒唐

谢根荣自制“金缕玉衣”,请来包括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内的专家鉴定价值达24亿,以此向银行骗取贷款。这个被判无期徒刑的富豪今天终于现了原形。五位大名鼎鼎的“国字号”专家充当谢根荣的同谋,成为最近文物界上演的一出最荒诞的闹剧。继“十重门”之后,北京故宫再次丑闻缠身。

助成骗局的天价鉴定

5位顶级专家隔着玻璃走一圈,就给出24亿的天价,如此离谱的鉴定简直就是让文物界颜面扫地的一起丑闻。

几位专家都以“史老在场,说了24亿不好驳”为由,将责任推到已去世的史树青身上。史树青是著名文物鉴定家,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史树青是公认的权威,史老说什么他们就跟着说什么。这反映出收藏界迷信权威、人情鉴定的风气,而不在乎追究真相、真理,这是学术的不幸。为了顾及权威的面子而守不住自己学术的底线,到头来只能把面子彻底丢光。这5位老先生今年最年轻的都已经超过70岁了,真是有点为老不尊了,学术的尊严和作为长者该有的尊严都丧失了。而且他们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

熟悉情况的行内人士说,现在搞文物鉴定都是找那么五个专家一块去看,然后长辈就先下结论,一般以业内的权威程度来定,如果老师们都说是对的,一般学生也说是对的,很少有同一批专家在那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史树青的遗孀说:鉴定是一个科学认识、逐渐认识的过程,谁也不可能没有走眼的时候,十年前根据当时掌握的文献和技术认为是真的,十年后又会有新的认识。文物鉴定行业有自身的复杂性,可以允许鉴定师出现合乎情理的错漏,但这个金缕玉衣的虚假是一目了然的,这几位权威专家是在砸自己的徒弟和徒孙们的饭碗,你犯了这样荒唐的事,你的徒弟和徒孙别人也不敢相信了,所谓“上梁不正下粱歪”。

走穴鉴宝尽失故宫风范

如今的鉴宝节目层出不穷,反映出民间收藏的兴盛。社会上广大的持“宝”人谁都希望自己手巾的“宝”能够请专家看看,给个鉴定意见。国家文博部门的一些鉴定专家热衷“走穴”,活跃于各种鉴宝活动中。

网友“龙灿”对博物馆专家频繁走穴提出质疑。他在题为《,你让我们情何以堪?》的文章中,对两岸故宫进行了对比,并给出了一个文物“走穴鉴定”的价位。故宫副院长以上职务的人,走穴鉴定文物,每天10万元以上,普通研究员每天1万元以上。而“的研究员们,没有一个敢出来走穴。走穴次,永远别想进故宫的门。”相比起来,北京故寓的专家在金钱诱惑面前缺乏一些气节。

在鉴定的过程中,专家收费是根据最后估值的11%或者5%来拿钱。专家把这个东西的价值评估得越高拿到的钱就越多。昧着良心说这玩意好,甚至联手作假、售假,这就更可怕、更可恶了。其实现在文物专家在市场当中也像演员走穴一样,有的时候为鉴定一个东西,找到一个所谓行内的专家,他把几个老哥们叫到一起走一圈,就拿钱走人了。民间收藏家马未都表示:我们的专家大都依附单位,单位名气越大,专家就相应越有价值,离开了官职,许多专家就是平头百姓,所以专家的介绍都说某某博物馆专家,而不是说某某专家。这种常年透支单位信誉的专家今天到处游走,帮不了大忙帮小忙,帮不了正忙帮倒忙,用此换得吃喝,换得尊敬。这个“尊敬”应该加引号。过去专家最重要的是尊严,还不是技术,今天为区区几千元鉴定费就荒唐起来,这样的专家也太不争气了!

文物鉴定资格岂能“速成”

作为文物大国,我国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许多所谓的鉴定机构和专家为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随意开具不负责任的鉴定证书。假拍、假鉴定和假证书泛滥成灾,这就是中国收藏的乱象。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比如,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诸多学科,照常理来说,要求如此之高的专业工作是不可能“速成”的。

同行评价原本是学术界最严格的规范,如果同行评论沦为友情评价,相互吹捧,相互掩饰,单纯依靠行业自律已经靠不住了,只能更多依赖法规约束。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提供虚假鉴定者可以逃脱法律责任。对那些背离职业操守、颠倒黑白的鉴定人员要进行惩戒,这样才能斩断鉴定者与造假者之间的利益链条。

发达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美国的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于1906年颁布,只有短短20几行字,而到了1998年的时候,文本达到了2000多页。在欧洲,一个文物鉴定师如果胆敢在鉴定当中来点猫腻,弄出不靠谱的天价文物,付出的代价至少是丢掉饭碗加巨额罚款,严重的甚至要坐牢。

文物鉴定需科技介入排除人为干扰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文物要验明正身真有那么难吗?各种科学检测手段,如热释光、化学成份分析等手段为什么在现实中却难以推广?作伪技术日益高超,各类赝品充斥了整个文物市场。经验可谓丰富的专家在造假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面前,原来的一些理论现在已经滞后。文物鉴定方法应与时俱进,尽快加强文物科技鉴定手段的研究。

在现有的科技鉴定工作中,众多的元素分析技术,如大样品室X荧光、质子激发x荧光、同步辐射荧光等业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众多的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在青铜器、书画、纸张、印刷品等文物鉴定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器物的外观形貌、元素组成及硅酸盐材料的年代都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做到与真器一致。但是,真器的微量元素特征不易掌握、很难人为操控,有望成为文物科技鉴定的利器。

目前中国9096以上的文物鉴定还是单纯靠传统眼学。有的文物部门花了很多钱买了先进的仪器,却连一个最基本的数据库都没有。因为那些泰斗牢牢地把持住了话语权,抵制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果仪器一旦大量地运用,他们在市场上就会失去话语权。

今后仪器大量介入,鉴定成本降低的时候,鉴定一件只要几千块钱,谁愿意再来找专家费事。文物专家拿个人信用当儿戏,专家的作用还不如一台仪器。即便仪器还不能完全取代人,至少仪器可以排除人为的干扰,作出客观的判断。

相比文物鉴定,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方面更能大显身手,以阻滞和延缓文物自然变化,排除和预防环境对文物的破坏。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科技,几乎全部移植于国外,适用的范围还相当有限。文物保护科技还是中国文物界的瓶颈。如果不能好好保护,即便拥有真正的宝贝也只能糟蹋掉。

上一篇:中国地处全球最“老”区域 下一篇:挽救濒临死亡的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