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合探究

时间:2022-07-31 05:03:34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合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2004年推出至今就以选文量的增加与呈现方式的大胆创新彰显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教材编写组实际上期待语文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在提醒教师,教材不是“圣经”“法典”,而是教学所凭借的资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人对教材的使用感受,谈谈对这一适应新课改而诞生的实验教材的整合运用。

一、合并以求简约

合并就是将具有共同特点的文本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同步处理,从两处文本的共同点切入教学活动,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力求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以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为例,这一板块有杨绛先生的作品《老王》,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两篇文章,文章中的两个人物老王与格斯拉有着共同的特点,老王虽然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车夫,但即使在期间也一如既往地关照着杨绛夫妇,而鞋匠格斯拉也不肯“因时而化”,在市场发生大变革时不愿意与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只为生计而忽视鞋子的质量。

这两个人物都展现出底层社会中永远不能被掩藏的光辉。针对这一共同之处教师可以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首先,学生初读文本了解两个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人物的看法、评价;接着思考讨论:怎样看待人物的“变”与“不变”;最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两个人物“画像”,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整合教学能避免重复,加快整体的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更加集中。

二、综述以求深化

这种整合方式就是先对需要整合的文本分别进行初步阅读,再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其中综合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所在,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与概括,而是对文本更加深入、立体的解读,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以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为例。这一板块中包含四首诗歌,这四首诗歌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却与一般诗歌从正面颂扬完全不同,正如板块名称一样,可谓是“变奏”。《发现》一诗是闻一多1925年从海外归国写作的第一首诗,见到被军阀弄得破碎不堪的祖国,他发出了椎心泣血的呐喊;《北方》则呈现了1937年抗战爆发后贫穷、落后、饱受蹂躏之苦的“悲哀北国”的惨景;《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描绘了经历动荡后祖国百废待兴的气象;《祖国土》抒发了女诗人遭受不公正对待之后依然深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初步诵读,学生可以了解四首诗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诗歌整合起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四首颂歌“变奏”的音符散落在哪里?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整合研读可以明确:变奏曲一,灰暗晦涩的意象;变奏曲二,深沉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整合教学使学生对变奏的内涵就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四首诗歌也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孤立,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重组以求明朗

对文本的重组式整合主要是针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的。先读懂,再品评,继而欣赏,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路径。学生首先要过语言文字释读关,然后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语言文字的学习,是非常讲究语感的,也就是说,通过一定量的文本的连续性学习,才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思维。而必修教材“文白混编”的格局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极其零碎、混乱而不成整体,不能形成学习文言文必需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言语环境。

比如必修一与必修二两本教材是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其中涉及的6篇文言文以唐宋散文为主。把这些文言文先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解决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来理解文本的习惯。这样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将这些文言文本集中在一个独立的体系中,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利于文言基础知识的感悟与积累。

四、延展以求全面

延展,顾名思义,整合的文本已经不限于一个板块、一个专题、一册书,而是向外扩展,比如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结合,不同选修文本间的组合等。因为从教材本身看,各个模块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其内在的联系与体系。如教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时,就可以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与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难忘的故事”这个专题里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春天》进行整合教学。比较在不同语境下语言的情感格调,多层面多角度的领会老舍先生对家乡深厚诚挚的情感,以及作为一个平民作家在国家危难时的无奈伤感与深切悲痛。

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的最后一个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时,与《现代散文选读》中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进行整合教学。这两处文本,虽然文体不同,但却有很大关联,梁衡散文中书写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就是辛弃疾,学习过这篇文章再阅读辛弃疾的词就会更好地把握辛词的深意。

以上几种整合教学的方式是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从整体而言还是以单篇的常规教学为主。而整合中也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整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挤出几节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更好地突显专题内涵。无论是“颂歌的变奏”、“底层的光芒”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通过整合构筑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文本间的整体效应,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张力,而传统按部就班式地逐篇教学显然没有这样的穿透力。

二是整合必须以研读文本为基础,不是架空文本为了整合而整合。有的课堂教学抛开课程本身,深抓思想内涵、人文内涵,甚至拓展广度,把对文本的整合阅读变成专题讲解或学术讲座。比如对老舍先生两篇散文《想北平》和《北京的春节》进行整合教学,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教给学生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法,或是开设老舍先生京味文化讲座。这样的方式带给学生的只是僵死的知识与概念,学生根本无法走进文本中去研读、思考。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整合教学,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都必须依据文本,研读文本。

如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能积极地有效整合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带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221008)

上一篇:安息吧父亲!儿子找到了你的“情人” 下一篇:带着乡土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