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音乐开发课程资源

时间:2022-07-31 04:39:59

利用乡土音乐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于音乐课而言,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意义重大。《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如何开发与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一直是音乐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不少教师虽然生活在乡土音乐的海洋里,身处广泛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氛围中,却没能开发出富有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实际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教师们一定要笃信,打开通往地方特色音乐的大门,拥有一座民族音乐教材的宝库,就可以让学生登入美妙的音乐殿堂。近年来,身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笔者开展了《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对地方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关键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具有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慧眼,能充分地利用自身拥有的独特乡土音乐素质开展教学工作,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补充完善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全面地深入生活,对资源做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究,这不仅仅需要教师有善于发现和总结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在一个长期的充满艰苦的实践过程中努力耕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还是课程设施的基本条件资源。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便给在能力、经验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方法。

从《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开始,笔者就迈出了挖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的步伐。因为陕北民歌颇具特色,而笔者又是地道的陕北人,所以笔者决定从陕北最原始的民歌入手。经过反复琢磨,发现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于是就把几册教材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探究,从中寻找到彼此相关联的知识点,以求发展成延续性的课题。笔者搜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发现其中的《同一首歌》《我的祖国》《大中国》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于是就萌生出将“走进陕北乡土音乐”世界与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结合起来的想法,并贯彻到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发挥效益的水平。虽然自己是地道的陕北人,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切实了解陕北民歌的精华,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案。首先,努力钻研前辈名家的唱功技巧。如认真地倾听郭兰英、王昆等老一辈歌唱家的录音,反复琢磨,刻苦练习,仔细揣摩陕北民歌的歌唱艺术。在一次讲课中,笔者关掉播放器中的原唱,亲自示范,以最本真的面貌再现陕北民歌的魅力。歌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打起拍子,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笔者在互联网络里寻找素材,先后登录十几个网站,找到了大量资料,使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娃”成功转型为音乐领域一名合格的“陕北导游”。课堂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陕北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与特产资源,同时给学生们放映陕北风情的影像画面,如古老的黄河、纵横起伏的黄土高原、陕北腰鼓、土窑洞、放羊人、毛驴与剪纸艺术等,让学生走进浓浓陕北的风情。在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多种方法,扩大了学生对陕北民歌的认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民歌的丰富内涵。

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活水

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智慧、有求知欲、有困惑的求知者,是最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一旦他们进入教学过程,将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创造、反馈、困惑等,将能建立一个深不可测的资源宝库。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能够收获一笔可观的音乐财富。秉持学生是课程资源活水的念头,笔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积极性。

在初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后,笔者对演唱者做了介绍:“歌者叫阿宝,是黄河岸边一个土生土长的放羊人。他刚才唱的歌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他的演唱方法叫原生态唱法。”突然有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什么叫原生态唱法?”笔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了解原生态唱法的好机会,所以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都踊跃发言。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在干活的时候唱的;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人们随心所欲唱出来的;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用当地的方言唱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后,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参于热情,然后对他们的说法加以补充,说明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际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原汁原味的唱法。它是最自然、最本能的唱法,不必考虑声音的位置、共鸣等。通过这种讲解,学生们对原生态唱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音乐知识有了更深的探究,同时以更充沛的热情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

在教《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笔者开始心里很没底,因为与同级的教材相比,这首曲子有一定难度。众所周知,民歌与现在的学生距离较远,尤其对于首都北京的学生来说,陕北民歌更为陌生。如果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让学生收放自如地演唱陕北民歌,恐怕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因此,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意愿,先让他们自己找出歌曲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歌唱练习。学生们马上自由组合或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整首歌曲具有的音乐特色。有的组总结出“方言”是学习这首歌的重点;有的组认为“甩腔”最体现陕北民歌的特点,是这支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有的组模仿阿宝,在自己的头上扎了“白毛巾”;还有的组利用课桌、凳子摆出迎接红军归来的场景。学生们站在教师的面前,不再拘谨,随着音乐,放声高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加上了适度的动作表演。在活泼生动的表演与快乐自在的歌唱中,音乐课学习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样的课看似有点“乱”,有点“闹”,却体现了快乐教学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音乐火花,使凝固的课程资源变得鲜活生动。

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放眼周围的人和事,放眼生活,放眼社会的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困惑与智慧等素材性课程资源真实地融入课程,只有当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渗入教学过程时,师生才会真实感受到:这种丰富多彩的课程,是他们的人生课堂,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恢复课程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音乐课程,无疑也需要这种教学过程。

音乐世世代代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浩瀚如烟的乡土音乐更是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浓缩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作为音乐教师,要深度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精髓,让学生体会精妙,使他们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优美动听的旋律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从“秋后算帐”到“田间管理” 下一篇: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