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

时间:2022-07-31 03:28:13

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

一、 通过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心境

1. 引导学生看一看、查一查,了解生活。教材中描写的一些人和事往往时间较久远,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描绘情景的理解。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文章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同学们的生活时空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查阅一些有关当时历史背景的书籍,回家向长辈了解一些有关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走进历史,深刻理解心系沙洲坝老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2. 引导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走进生活。教材中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要在他们头脑中把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与文本中的情节产生碰撞,从而获得独特的主观感受。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在生活背景下情境化的学习,通过借助于课文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逼真的神态,自然能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良好氛围,如果再让学生入境动情,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理解课文的同时他们获得的情感自然很丰富。

3. 引导学生试一试、做一做,体验生活。只有亲历过的生活,你才能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通过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学生的印象自然很深刻。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当我讲道:“它叼起一颗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一句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按照乌鸦喝水的方法去做一做、试一试,体验一下这个方法的妙处,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 通过语文化的生活体验,感受语文带来的美好境界

1. 联系校园生活,学好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校园中发生的故事作为语文学习素材。例如,班级中的同学做的一些好人好事,可以排成剧本,组织学生们去演、去讲。上学期,学校少先队开

回归生活,展“爱绿”“护绿”系列活动,并要求学生为校园花草树木设计保护标语,让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来的警示语就非常精彩。例如,“轻点哟,小草在睡觉,不要惊扰她”“花儿是人类的好伙伴,千万不要折断它的手臂”“校园就是我们的家,千万不要破坏她”……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通过学生充满稚气的童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惊喜。当他们设计的标语被做成一块块标牌,插在校园中时,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2. 联系社会生活,学好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座广阔的大舞台,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袤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我们都知道,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汉字,教师、家长可以为他们开展识字活动。如店牌、广告牌、商品标签、广告传单、各类阅读书籍等等,学生只要一睁眼,就能看到汉字。只要我们合理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促使他们去主动识字,天长日久,他们便认识了这些字,识字量会逐渐增大。

3. 联系家庭生活,学好语文。根据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家庭中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布置语文实践性家庭作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让实践性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桥梁,链接学生课内、课外生活,进而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从而让实践性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可引导学生给语文课本的某些段落配上插图,自己设计、撰稿、排版;可以让学生办一份主题鲜明的家庭小报,记录家庭的生活趣事;家庭才艺表演,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即兴朗诵诗歌、讲故事等。通过布置实践性语文家庭作业,可以深化课文的学习,使语文学习向社会生活延伸;通过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向生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与家长关系亲密、感情融洽,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布置一些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每天晚上鼓励学生向父母说一说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收获或喜怒哀乐,主动和家长交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爱上语文,体会语文的魅力之处,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我不想生气》(绘本作文)教学实录 下一篇:从《庖丁解牛》看“品评式”阅读教学的层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