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

时间:2022-07-31 03:11:44

浅谈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

摘 要:“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理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人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也是小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坚持让学生像科学家研究“大科学”那样“真枪真刀”地搞科学,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课; 亲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73-001

一、课前亲历,让学生会提问题

“提出问题”而且“会提问题”是亲历科学发现的第一步。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所玩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在科学教学中要遵循“任何新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的原则。所以,有些教学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在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考察、探究,获得第一手资料,许多学生从不同的水域中了解了水的污染的严重性,有的亲眼看到工厂在不停的排放污水;有的看到个别小朋友正在扔垃圾;有的看到水域中泛起污浊的水花。看到这些活生生的现象,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这些河流受到这么污染对周围的居民有什么影响吗?这些河流原来是怎样的?我们现在该怎样减少这些河流的污染等?再如《热的传导》一课,可先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炊具,能发现什么有什么共同特征并能就这些特征提出你的研究问题等?如果这些观察都放在课上进行,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而且也束缚了学生观察的范围,束缚了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后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研究问题,然后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更完整的探究能力和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检验又得到进一步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

二、课中探究,亲历科学发现

1.允许学生重选研究问题

科学的教材应是教学的素材,是给学生看的。因此,就允许学生就某些教材重选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式学习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如生理卫生单元中的“呼吸、消化”内容,在我们地区教材“健康教育”中更为详细、集中。因此,教学时我们允许学生自学课文后重选有关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成研究小组,作出假设后一起组合材料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几十个同学竞能罗列出一大堆的自选问题:如一分钟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多少?班上谁的肺活量最大?最小?吸烟对呼吸的危险有多大?怎样合理吃三餐等?学生把本来重复的教材作为再研究的课题,不但保证了“科学探究”的时间和内容,更训练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供有结构材料,使学生有“的”可探

法国人称孩子们“搞科学”,是把手伸进面团揉面去。意即要给学生“面团”,让其有“的”可研。如在《水的溶解》一课中,学生在初步理解了溶解概念后,分组对一些材料进行研究,这些材料的准备就必须有“结构”,于是我准备了糖、盐、果珍、菜油、面粉等食物,学生对面粉是否溶解产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面粉放在水里,水也变白了;有的说,妈妈在家里下面条、馄饨,如果面粉是溶解的,那不是吃不到了吗?(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但第一组反驳说,把面粉用热水多搅拌一会儿,肯定会溶解。看来,这一组有自己的观点。于是,我让这组同学用热水不停地搅拌,等他们认为可以停止后,让他们把这杯“面粉水”静止在桌上,过了一会儿,我给他们一个空的杯子,让他们把面粉水倒在另一个杯子中,倒着倒着,同学们发现原来的杯子中还有一些面粉的颗粒沉淀在杯中,而把盐水倒在另一个杯子中,原来的杯子里没有盐颗粒,终于明白了面粉的不溶解性。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研究,同学们真正亲历了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重过程,允许失败

“科学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模式。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探索性的,必定会有失败。有的甚至一开始教师就可以预见会是失败的。但还必须让学生去探索、去做,注重其过程。如《沉浮》一课,教师把鸡蛋放入盐水、淡水中(学生是不知道的),观察鸡蛋沉浮现象时,一同学竟然提出问题:“老师,把鸡蛋敲碎让我看看是不是真的”要求。这可是明显的错误结论、失败实验。但我没有拒绝他的要求,就让他去敲鸡蛋。鸡蛋虽被敲坏了,结论也肯定错误的,但也就是在这过程中,这个同学的手无意间碰到了水,再无意间放在嘴边尝到了咸味,从而揭开了真正的秘密。更是有了这个过程,这小孩子又提出了用糖做实验行吗的创新见解。这过程远比你告诉他是盐水原因不是鸡蛋问题有价值。这过程也正是学生“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真刀真枪搞科学。

三、课后自探,让探究延伸拓展

“神州五号的成功,就意味着神州六号的开始,”更何况《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不是下课就表示这节课的结束,而应把科学探究延续下去。而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参与亲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纸》一课,我和学生一起去收集废报纸,然后利用假日小队的活动时间一起浸泡、搅拌废报纸,一起用铁丝、旧丝袜做成抄纸台,然后做成了一张再生纸,虽然很难看,有薄有厚,但是却是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的发现。而这个课后延伸作业,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能有的因为家长的原因而不能实施。但是有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课后探究,如学习了《我们穿什么》以后,就要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检验家里的一些衣服布料是否如商标所示正确,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街买衣服并判断其布料的种类,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科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科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科学探究并不陌生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教师有着强烈意识并有适当的措施、方法,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为之奉献,我想我们的“小科学”将来一定能搞“大科学”,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能更好。

上一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感的融入 下一篇:浅谈莫扎特歌剧的音乐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