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时间:2022-07-31 01:00:50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具体体现。本文中笔者对我校的“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苏强.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趋向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1(6).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 下一篇:实体店自救:就这样把顾客拉回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