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货币因素研究

时间:2022-07-30 11:53:28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货币因素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贷款额及CPI为相关指标变量,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货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贷款额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47-02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供应持续和过度的增长,超过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或是币值的持续下跌。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产生通常与货币供给有关,因而本文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一般规律,即其与货币供给之间的相关性。

通常而言,货币供给量的过多供给,会通过各种不同传导途径,最终引起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继而形成通货膨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机构信贷额的变化,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货币供给量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总量是否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

本文以相关指标变量为依据,建立相关时间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而确定货币供给及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增长是否属于通货膨胀的一般成因,再通过方差分解法研究货币供给量及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86-2011年年度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幅(IM2)及金融机构贷款增幅(IFL)及用CPI增长表示的通货膨胀率(INF)来衡量货币供给、金融机构信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知,INF、IM2及IFL原序列均不平稳,属于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二)Granger因果检验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平稳序列,但是INF、IM2及IFL均不是平稳序列,但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基于数据一致性原则,因而通过分析 IM2和IFL对INF的影响来研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首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IM2与IFL 都是INF的成因。这从侧面说明货币供给量及金融机构信贷的高速增长,都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显性因素。这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金融机构信贷的高速增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但是IM2与IFL 对INF的影响时间不同,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三)方差分解

从表3可知,在1-10预测期内,通货膨胀主要受其预期及其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影响。上期通货膨胀是本期通货膨胀变动的主要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逐步减弱,其比例从100%下降至35.52%;货币供给量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明显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比重从0上升至62.5%,但是金融机构贷款量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一直较小。

参考文献:

[1]杜亚斌,徐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08(10):20-23

[2]张志文,白钦先.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的经验研究[J].上海金融,2011(6):15-19

二、实证结论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知货币供给量M2、金融机构贷款额FL过快增长都是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过方差分解,得出货币供给量与金融机构贷款额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带有滞后性的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而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增长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作用则较小结论。此外,基于方差分解可知,通货膨胀本身的预期作用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较大,我国通货膨胀属于一种惯性通货膨胀。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货币供给量的过多增长,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且货币供给量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较大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幅度越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越发严重。但是贷款额的过快增长,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这是因为,基于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有效需求的增加,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增长只有在超过社会总有效需求时,才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否则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增长,必然被消费及投资等需求消化。

上一篇:EVA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分析 下一篇:当前形式下怎样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