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

时间:2022-07-30 09:57:42

灾后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

[摘要] 环境加速变化,自然以及人为灾害也在日益增加,随之带给人类无尽得伤痛,特别是那群尚未成年的经历灾难或者亲人灾难丧生的孩子。青少年是人类的花朵,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时期,是一个开始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困扰和危机的时期。

[关键词] 灾后; 青少年心理变化; 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17-01

1 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功能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1]。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2]。WHO的调查表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衡,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衡,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3]。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特别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类的花朵,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时期,是一个开始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困扰和危机的时期。经历了灾难,他们在生理,心理或者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反应。这些反应对于他们来说不能逃避,又不能实用过去习惯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造成个体短期的危机状态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创伤[4],如何帮助青少年在灾后尽快恢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及生活。

2 心理理援助对象 受害的,幸存的,目击的,亲人或者同学遇难的中小学生。

3 最佳援助时间 对于灾后青少年的心理援助,越早越好,最佳时间是在灾难发生后的24-72小时,这段时间也称为黄金72小时。在灾难发生后,这段时间是最伤心,最恐慌的时候,面对现实却难以接受的时候。因为青少年的心理还未成熟,无法调节心理来适应现实[5]。

4 灾后出现不适的心理反应 青少年是一组弱势群体,在灾难发生时,他们也和成年人一样,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还要经历惊吓,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使每位青少年心灵都会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依据每个人状况不同和个人气质特点的异常行为,如注意涣散,重者还可以出现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 tress disorder PTSD)[6]。

PTSD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1)闯入性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2)回避症状:对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3)警觉性增高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当遭受创伤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PTSD不同,婴幼儿开始反应是警戒性增高,如果没有得到帮助,随后的反应就是出现分性焦虑:学前儿童的反应:急躁,呆滞,睡眠失调与畏惧黑夜,行为发展退化;学龄儿童的反应:拒绝上学,在家或者学校出现攻击行为,在同伴中退缩,认知功能与注意力下降,成绩下滑,胃痛,头痛,害怕睡觉;青少年的反应:解离式的重现经验,焦躁易生气,语言表达,注意力与记忆困难,对待事物惧怕,睡眠障碍,对学业缺乏兴趣,退化或行为问题,如爱打架滋事等,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有自杀的念头,胃痛行为,分离症状,丧失现实感,物质滥用。如果这些症状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援助,会阻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成人的心理困难,如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5 有针对性的援助方式 从所周知,人的心理经历着阶段性的发展,青少年有其特殊的认识,情绪,意志特点及自我意识水平。著名心理学家E.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自然而然地需要面对某些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而每个危机之解决方式,皆蕴含了个体自我认定的过程,而早期发展危机之圆满解决,是之后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目前及未来发展危机的基础[7]。出生至一岁面临解决的是信赖危机,一岁至三岁为自主性与羞愧,怀疑危机,三岁至六岁为主动性与内疚危机,十二岁至二十岁是自我认定与认定混淆危机,二十至四十为亲密与孤立危机,四十岁至六十岁是创照生产与停滞危机[8]。而老年期是自我统合与绝望危机。经历灾难的学龄儿童,经历了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房屋倒塌,或者需要接受同学家人的去世,以及无处上课而与灾民共享校舍的事实,但对于成人的所谓多重打击及生活恶化在孩子看来,灾情本身也许并非那样糟糕,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灾难对于成人所造成的工作,生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上的严峻困境和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在解决前期发展危机的基础上顺利解决勤勉与自卑危机才是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的关键,应努力促使中小学生在经历发展危机而建立自我认定的同时,让孩子体验到因勤奋和聪明才智而改变灾情现状带来的喜悦。成功地解决此时期的发展危机,这对于孩子们今后良好自我的形成和应对应急能力的提高都将大有裨益。

青少年在遭遇灾难后会出现疲劳,嗜睡,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拉肚子,眩晕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生理症状和恐惧,焦虑,忧郁,绝望,麻木,罪恶干等情绪反应,在行为方面也可呈现出社交退缩,沉默,典型行为习惯改变,过度活动,逃避与疏离等行为现象。然而所有这些均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发生在与家长,老师,同学及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除了客观环境因素之外,主观在孩子无法准确评价灾情的情况下便成为影响其心理的直接参照。这时,周围的人群对灾难的反应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认识判断和心理应对方式。家长,老师和大人们的情绪不稳定,过分焦虑和极端评价会直接作用于孩子心理创伤的形成过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加强青少年所处环境积极因素建立,特别是家长,老师面对灾难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援助的一个重要前提。

心理援助人员与家长,老师面对灾区的青少年,除了坚持生活上的基本常规,以及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调整对灾难事件的因果推论之外,还应通过团体策略及具体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援助,让青少年重新拥有原来的友情,知识与技能。比如让他以文字及图画等具体的方式记录下他曾认识的自己,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最喜欢上的课,最喜欢的老师,甚至是回想自己曾经拥有的成就感。教学场景下的心理援助课借鉴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简称,C.I.S.M)模式,即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理解特点和实施条件,可将其进行适当简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适当鼓励灾后的青少年自己要有面对危机的勇气,信心与力量,做到以平静沉稳的态度倾听个案,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此时刻要处理点的问题上,协助他们改变环境,重估内外应对资源系统并鼓励其积极行动,赋予他们希望但不要做过多的保证[9]。

对于青少年,大都已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个小大人,因此,建议安排一些活动来缓解心理的压力[10],比如:(1)同学间的团体讨论,让他们又会抒发月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的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得强烈情绪,在此灾难中国式正常的想法。(2)班上分为几个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或对灾难的支配感,也可以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3)设定主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等主题,让孩子没先有系统的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和讨论。(4)对自然灾害的正确认识,避免听信不实的传说,建立科学认识态度。(5)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组织青少年进行专题演讲。或阅读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并进行讨论。(6)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孩子没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有创造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倪,王日出.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4).

[2] 肖莉,崔岩.灾后“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08,(11).

[3] 许伟民,邹锦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名康医学,2008,(05).

[4] 灾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创伤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8,(12).

[5] 灾后心理干预[J].科技潮,2008,(06).

[6] 高爱玲.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J].现代职业安全,2008,(05).

[7] 刘萍.美国灾后心理干预经验[J].乡镇论坛,2008,(16).

[8] 卿素兰.地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J].劳动保护,2008,(07).

[9] 汪兆平.从身到心的蝶变[J].中国医院院长,2008,(Z2).

[10] 张玮,包冠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上一篇: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治疗效... 下一篇: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救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