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艺术课堂教育管窥

时间:2022-07-30 07:10:30

高校影视艺术课堂教育管窥

[摘要]我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以别具特色的娱乐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使其在大学生(非专业)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但这并不能掩盖目前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依然薄弱的现状,因此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遵循有关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大力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使之在培养大学生(非专业)人文素质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 重要作用 现状与问题 原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日千里,除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传统学校继续发挥着高校影视教育的排头兵作用外,一大批地方高校的影视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1985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等教育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指出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该文件对大专院校普遍开设影视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年,开设影视课的大学由1983年的16所增至52所,影视艺术教育初具规模。之后的二十年,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呈加速态势。“目前,在全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接近四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或其他相近影视选修课程”。显然,目前的高校影视教育已经从单一的系科专业教育阶段,发展成为在系科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步面对广大非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时代。

一、重要作用

关于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古今中外论述者颇多,其中一些真知灼见,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般看来,艺术的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影视艺术也不例外。但笔者认为,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高校大学生(非专业)来讲,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又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特殊性。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影视艺术具有较强的娱乐作用。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变化多、压力大。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们,再也不是天之骄子了。他们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承受了奖学金、考研、就业等一系列压力。而寻找一个缓解压力的途径,使紧绷的神经得以适当的放松,实在成为了大学生们的“必修课”。这样,针对大学生(非专业)开设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使之享受影视艺术带来的娱乐就适时而必要了。笔者开始影视艺术教育公选课已有4个学期,每个学期报名人数都达到了满额的200人。其中一个学期竟然有近500人报名。这种火爆的场面虽不能反映问题的全部,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于紧张中寻片刻轻松的急迫心态。毕竟追求娱乐是影视艺术最原始的本能之一。

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曾说到,他从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笔者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利用其声音、画面的直接刺激,更易发挥其认识功能。比如,学生通过观看《北方的纳努克》就能够直观地了解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这显然比单纯的文字介绍要形象直观得多。再如,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各取所需。同是观摩电视剧《红楼梦》,中文系的同学可体味其优美的语言,美术系的学生可观察人物的服装、生活的器皿,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则可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风俗等。

同其他艺术一样,经典的影视艺术作品势必具有审美作用。意蕴深邃、形式新颖的影视作品最易感染大学生。它利用声画语言直接刺激人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仍具可塑性的大学生,效果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因为影视作品可以运用其独特的“梦幻”机制,利用“移情”、“自我投射”等“把特别容易唤起人们功利需求的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对其他事物的依赖和从属中解放了出来,并根除它的演变,从而使之永恒”。像《天堂电影院》这样思想、艺术俱佳的电影,总能引发青年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使之在“认同”剧中人物的基础上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而在观摩、学习了哲学意味较强的影视作品(如《蓝色》)后,大学生们就会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思考人的终极命运问题。如果能有所悟那也算达到了高校大学生(非专业)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影视教育的教师,笔者深刻认识到当目前高校影视艺术(非专业)所面临的挑战,故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在2个学期的时间,问卷调查了大约400名非专业大学生。共有两个问题,问卷一列举3条接受影视教育的主要渠道。结果是网络(151人)、电视(122人)、杂志(55人)、报纸(48人)、电影院(33人)、他人介绍(33人)、书籍(26人)、上课(14人)、光盘(13人)、广播(12人)、手机(11人)、其他(11人)。问卷二:列举5部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回答范围很广,但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那些“大片”,如《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蜘蛛侠》、《哈利波特》、《英雄》、《天下无贼》、《大灌篮》等。

分析以上结果,可对当前高校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的现状做一初步判断和认识,那就是目前大学生(非专业)影视艺术教育依然很薄弱。从大学生接触影视作品的渠道来看,通过教师授课来了解影视作品的大学生(非专业)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约为2.7%)。在11条渠道中位列第7。如果把学生看书姑且也算作他们接受课堂教育的话,两者之和也仅为7.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网络或电视来接触影视作品的比例却分别达到了29.1%和23.6%。网络固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快捷、便利,但网络教育又具有极大的不可操控性。大学生通过网络收看影视作品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收看一些思想、艺术俱佳的影视作品,并从中接受正面教育。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接触一些含有色情、暴力、凶杀等因素的影视作品,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所以,通过网络来接受影视教育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措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风险。相比较而言,通过电视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则要稳妥很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又会受到诸如时间、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由此看来,课堂上的影视艺术教育愈发显得重要而紧迫。

再分析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影片,所谓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的大片最受推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大片以其宏大的场面、豪华的演职阵容以及精良的制作等满足了大学生相对单薄的视听需求。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大片,特别是国产大片普遍具有“取材保守、改变不当”、“元素杂糅、类型模糊”、“观念游移、价值缺失”等问题。它 们往往过分关注形式方面的元素。在场面、服装、造型、色彩等方面煞费苦心。却在影片内涵方面如蜻蜒点水般不肯下功夫。这样。大学生从这些大片中得到的仅限于“场面的宏大,气度的非凡”,却得不到心灵的慰藉和洗礼,更谈不上情感的升华和哲理的反思。毕竟“无论影片耗资多少个亿,无论片中电脑特效做得有多炫目,无论片中场面有多么波澜壮阔,以某种积极、健康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影片文本的价值核心体系,始终是此类影片之所以吸引人和愉悦人的关键之所在”。与这些商业气息浓厚的大片相比,一些小制作的艺术类电影,却以或悲天悯人或温婉动人的人文情怀感动了观众。但是这些电影往往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很难引起普通观众(包括大学生)的注意。所以,向大学生(非专业)推荐、分析这些人文色彩浓厚的小制作艺术片就成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窥一斑而知全貌。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对非专业大学生的影视艺术教育还比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若干原则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越来越多的影视艺术教育类课程进入到非专业大学生的课堂。面对新形势,从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切实得到培养和增强。总结两年来的经验教训,笔者提出如下几条原则。

首先是娱乐与教育并重的原则。正如前文所述,非专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影视艺术课程,相当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其娱乐性。娱乐是人的天性,娱乐也是电影、电视最早体现并承担的功能。非专业大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通过观看电影来调节一下,这是正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据此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学期初适当选取一些娱乐性强的片子来观摩、讲授,会深受学生欢迎,也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单纯的娱乐从来都不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唯一目的。如果说,影视艺术教育针对专业学生的目的是教授他们掌握各种拍摄技巧,熟悉各种风格流派,进而拍出制作精良、意蕴深厚的艺术作品的话,那么对于非专业大学生的影视教育目的则简单而明确得多,那就是寓教于乐。即让他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传达的关于人类自己的真实表述和美好想象,从而不断开阔眼界、接受教育、提升鉴赏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在学期中、后阶段,适当选择一些人文气息浓厚、意蕴丰富的作品来观摩、讲解是很必要的。当然还可以选择关注人类终极命运的所谓哲理电影来讲授,如果把握好难度,也是深受欢迎的。

针对非专业大学生,还有一问题容忽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大量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因为非专业学生毕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不能准确理解一些术语。比如有的同学就不理解“正反打”的含义。对于这些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该尽量少用。一般说来,教授非专业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承担着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因此在给非专业学生授课时难免会习惯性地运用专业词汇,易使学生由于不理解而逐渐丧失了对影视艺术的兴趣。所以,任课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过,对于一些易于理解而又应用广泛的术语还是应该向学生讲授的。诸如“镜头”以及关于远、全、中、近、特等景别方面的术语,就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来讲解。

教师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影视艺术教育离不开观摩作品。而观摩作品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观摩完整部作品,教师再进行讲解。二是边看片子边讲解。两者各有利弊。前者观摩过程流畅,但容易忽略细节。后者注重了细节,却易使作品支离破碎。具体应该影哪种方式,要“因片而异”。笔者认为,对于意蕴较为丰富的片子,宜用前者“一气呵成”的方法,而对于那些注重拍摄技巧的作品,应该采用后者“夹叙夹议”的方法。两种授课方法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尽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从而使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进而基本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观摩片子后,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教师在加以总结,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如果有条件(比如时间较充裕、学生人数不太多)也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将不同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总结。总之,方法很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授课方法。但要不管采用何种防范,都要切记一条:千万不要只观摩不讲授。因为,那是影视艺术教育课的大忌。

上一篇:电影《暗恋桃花源》:爱情的喜剧与悲剧 下一篇:从电影《可可西里》窥探“消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