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德市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模式的解读与构想

时间:2022-07-30 06:41:27

关于英德市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模式的解读与构想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德市商业街与城市道路现状的解读。提出未来规划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英德:商业街:城市道路:规划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78-03-

英德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全市总面积5671km2(2006年统计)。截至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114.83万人。按《英德市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修编,到2020年城市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约为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0~60万。因为英德不属于人口密集型城市,所以商业大多以沿街独立铺面为主,中大型商场较少。据2012年有关数据统计,英德市汽车2.9万辆,摩托车14.5万辆。英德市汽车总量并不多,但每年呈快速增长趋势。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目前英德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的典型布局模式(见图1)为:①机动车道②道路绿化③非机动车道(宽约3.5m)④人行道(宽约3.5m)⑤商业广场(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由建筑外边线与人行道边线形成的空地,宽3~10m)⑥骑楼(或商业外廊,一般宽2.5—3.5m)。

规划部门根据英德城市特点制定的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的模式,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经过对英德几条主要商业街实地调查显示,实际的交通现状与规划部门力求创造的有序的城市交通愿景存在一些偏差,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非机动车道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

非机动车道的设立,应是规划部门考虑到英德非机动车较多,为避免与城市干道机动车发生车流交叉,保障城市干道交通顺畅而设。但实际是,非机动车道常被沿街商业临时停放的小汽车、摩托车等堵塞,而且3.5m的宽度,只需一辆小汽车即可堵塞整条非机动车道,使其形同虚设(见图2-5)。由于大多数商业街并未设沿街停车位,车辆又不能在机动车道边违章停车,临时停靠非机动车道也是无奈之举。但车辆临时停靠占用非机动车道.加剧了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造成非机动车道被占道空置、机动车道车流杂乱的局面,这也给城市交通留下了安全隐患(见图6-7)。

第二、人行道因与商业街骑楼(或商业外廊)临近,功能重复,形成空置。

南方多雨,加之日晒缘故,当沿街与人行道平行临近设置可遮阳挡雨的商业骑楼或商业外廊时,环境因素加上商品吸引,步行者不会选择走人行道,所以临商业街设置人行道实际意义不大。而广州上下九、厦门中山路步行街(见图8-9)就将人行道内置到骑楼,既节约了城市道路用地,增加的城市交通人流也提升了商业气氛。

第三、商业广场的设置与商业街以独立铺面为主的商业功能有些偏差,作用不大。

-

英德城市人口不多,外来人口也相对较少,城市经济不能相比大中型城市。商业街以独立铺面居多,少有大中型商场。所以室外商业活动普遍较少。由人行道边线与建筑退界形成的商业广场实际上很少发挥其商业辅助功能,反而形成了无序停车和人车混流的现状(见图10-11)。

综上三点,英德市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模式确实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须加以调整优化。考虑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应着力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完善道路体系,为未来城市机动车发展预留释放压力的空间。

由于城市发展,机动车总量不断增加而使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加大,现有道路体系难以满足现状要求,更难以承载未来城市发展。据英德市统计局资料,英德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机动化水平快速提升。在2005-2009年间,英德市汽车保有量由7889辆增加至16288辆,增长106.46%,年均增长19.87%。此外,英德市还拥有12.50万辆摩托车。同时,2011年英德市GDP达182.5亿元,同比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6340元,增长18.4%。根据国外经验,在人均收入达3000-6000美元时,机动车进入高速膨胀期。因此,可以预见,英德市与周边地区将进入“私家车时代”,迎来小汽车的高速膨胀期。随着英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宽裕,机动车购买能力还将逐步增强。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英德市不可避免将进入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交通出行的机动车水平大幅提升的阶段。

第二、解决商业街停车的需求,尽量避免城市道路无序停车。

有沿街商业场所就必定会有车辆参与商业行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情况。开发商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一般不会在达到规划部门建筑退界要求下再退出太多的距离来满足停车所需空间,交通部门也很难在并不富裕的城市道路边再规划出足够的停车位来。而且未来城市发展,机动车规模也会迅速增加,要在城市道路边规划出停车位已不太可能。

第三、节约土地资源,合理统筹规划人行道、商业广场、骑楼(或商业外廊)。

沿街人行道内置骑楼(或商业外廊)避免了两者由于太靠近设置而功能重复,浪费土地资源:另外,由于英德沿街商业大多以独立铺面为主的特点,加之商业广场一般配套于中大型商场,所以沿街设置商业广场显得有些功能不确定,不如利用其与人行道合并,设置生态停车场。

其实,英德市也有开发商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曾有过一些尝试改进的案例。如龙山庄在城市道路用地内将人行道内置商业骑楼(见图12~14),原有人行道与商业广场合并成生态停车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当然,由于车辆停靠缺少必要的缓冲空间而给城市主千道交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单向只有一条车道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但不管怎样,这种方案还是对解决商业街停车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反之,如果开发商不重视这种现状存在的问题(见图15),那么停车难、行车难的问题留给交通部门,也会相当棘手而难以解决,最终无益于开发商利益,也无益于社会责任。

祥云·碧峰华府二期商住小区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模式,规划者希望立足现状、展望未来,力求在曾经对现有规划模式进行调整尝试案例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如果按原有规划模式(见图16—17),现行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解决,但如果将规划稍作调整(见图18),在不减少原有规划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及道路绿化宽度的前提下,诸多现实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湖南岳阳南湖大道商业街规划与此类似(见图19)。本案例中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模式的完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动车道增加,原有双向4车道可增至双向6车道,符合未来城市机动车辆将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将原规划模式中非机动车道由3.5m扩至5m,作为未来城市机动车辅道给城市千道发展预留了空间;同时,英德作为发展中城市,摩托车较多的特点,过渡期可作为非机动车道(同时兼摩托车道),车道的拓宽也是必要之举;此外,5m宽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辅道)也是生态停车场与城市机动车道的缓冲空间,保障了机动车道的顺畅与安全。

第二、设置商业街生态停车位。

商业街生态停车位的设置,既缓解了因违章停车而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也直接有益于商业街的经营;另外,停车位适当配置商业街绿化,使道路绿化面积得以增加,改善了城市道路生态景观,也有益于提升英德旅游城市的主题形象。

第三、人行道内置商业街骑楼,并适当加宽。

英德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多,该举措使行人较之在露天人行道上行走更加舒适,而且也为商业街增加了人气,有利于商业气氛的提升:骑楼由原规划3m宽增至4m宽,人行其中,更加顺畅与舒适。

历届的英德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英德的交通建设一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般地高度重视(摘自市统计局第二十九期《二0一二年英德市交通现状与发展分析》),而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的模式是英德城市道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商业集中,人流、车流相对复杂,所以它更是反映英德现实城市交通状况的一个窗口。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高度,完善和优化商业街结合城市道路的模式已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规划者应该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上一篇:春之意年滋味 下一篇: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