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发性腹痛9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30 02:10:06

小儿再发性腹痛93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再发性腹痛;器质性;功能性;肠系膜淋巴结炎;HP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31-01

小儿再发性腹痛(RAP)在儿科门诊患者中,是一种常见病。因其反复发作,长期持续,病因复杂,常规诊疗疗效不确切,从而成为临床诊治难点。我们对我院2011年以来在门诊就诊的93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小儿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1]:(1)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很少表现为绞痛;(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上腹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4)可伴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1.2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门诊患儿共93例,其中男性41例(占44.1%),女性52(占55.9%)例,年龄3~14岁,病程3~5年,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3临床特征:93例患儿均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多为痉挛性疼痛,持续5分钟到2小时不等。常见于空腹或进餐时;疼痛以脐周为主占55%,剑突下31%,其他部位14%;伴有呕吐9例(9.7%);发热17例(18.3%);便秘16例(17.2%);腹胀5例(5.4%)。每例患儿腹痛均每月发生,发作间歇表现正常。

1.4辅助检查:78例行B超检查,其中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56例(71.8%),胆道感染4例(5.1%),粪石梗阻2例(2.6%),肾积水1例(1.3%),胆结石1例(1.3%)。22例行消化道钡餐造影,11例示慢性胃炎,2例示十二指肠球炎。8例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5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9人,其中4人检测阳性。血常规检查75例,其中白细胞增高18例(24%),白细胞减少2例(2.7%),其余55例(73.3%)正常。11例进行粪便检查,其中1例查及蛔虫卵。

经汇总分析,其中17例患儿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占总人数18.3%。其余76例(81.7%)均有不同种类的器质性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56例,慢性胃炎15例、十二指肠球炎3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胆道感染4例、粪石梗阻2例、肠蛔虫1例、肾积水1例、腹型过敏性紫癜1例。

1.5治疗:对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RAP患儿,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及时治疗;对经检查未发现异常的功能性RAP患儿,予以必要的心理安慰,叮嘱避免或少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有选择性的给予解痉、促胃肠动力药物等对症处理。

2 讨论:

RAP的定义最早由英国学者Apley和Naish于1958年提出,即发作性的腹痛,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病程中至少有3次以上的腹痛发作,发作严重时可影响小儿正常的活动,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呈痉挛性或绞痛性的,多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可每日、每周或每月发作,每次发作不超过1~3小时,可自行缓解;常在空腹或进餐时加重,发作时可伴随功能性及自主神经症状,如呕吐、心悸、头痛、出汗等,还可以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表现。

目前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常把RAP区分为器质性RAP和功能性RAP两大类。器质性RAP可由多种胃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变态反应等引起。功能性RAP多与社会心理因素,小儿便秘,饮食不当,肠痉挛等有关。过去的研究认为,儿童RAP器质性疾病不足10%,而绝大多数表现为功能性异常。近几年随着对儿童腹痛的重视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认为儿童RAP绝大多数为器质性疾病所致。在本组的93例患儿中,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76例,占81.7%;尤其以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达56例,占总数60.2%;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19例,占20.4% ;其次为胆道疾病、粪石梗阻、肠蛔虫、肾积水等。而功能性RAP17例,仅占18.3%。所以器质性RAP应更加引起我们临床医生的重视。在本组中肠系膜淋巴结炎占器质性RAP病因首位,我们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系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儿童。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结的淋巴液。在病菌感染时,淋巴系统是病菌入侵的最初管道,淋巴结像一个过滤器,许多病变首先反应为淋巴结肿大,因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性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各类感染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小儿RAP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是小儿RAP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0%、50%、40%、70%。在本组数据中,HP阳性者也占已检测人数的44.4%(4例/9例)。Niv等报道在对HP的根除治疗后治愈了部分RAP患儿。说明慢性HP感染是引起小儿RAP的重要因素。

总之,对于发病率较高的小儿再发性腹痛,由于疼痛性质和部位的不准确性,病因涉及全身各系统的内外科疾病,加之小儿有时不能准确的应用语言描述,极易造成误诊,故在诊断上,首先须耐心认真采集病史及体检,并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辅助检查,尤其是腹部的B超检查,对腹腔的器质性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在诊断可疑病例中列为常规检查项目[2]。对反复发作的年长儿患者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因诊断。

在治疗上,对器质性疾病的RAP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应根据不同病因及时治疗,对于有HP阳性的患儿进行正规、足程、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功能性RAP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心理干预,消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鼓励患儿坚持正常的活动和学习,建立良好的饮食及排便习惯;并予以适当的药物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 王茂贵,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思维程序[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154

[2] 王茂贵,王宝西.小儿腹痛的诊断思维程序[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3):142

上一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东港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