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认知失调的自我救赎

时间:2022-07-30 10:15:54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认知失调的自我救赎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失衡问题中最具普遍社会意义的特例,社会支持的无力与认知失调不无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而言,个体在直面新情境的过程中,更易出现认知失调,其中角色冲突、情境刺激、自我辩护等是导致认知失调的较为重要的原因。影片制作的背景时间恰值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不仅给全世界带来了一场金融低潮,亦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影响,影片就是从艾米莉的不可思议的求职旅程展开的。艾米莉单纯、朴素,浑身上下无时尚元素,无视装饰是形象的外现,亦无视时尚代表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其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碰撞中,艾米莉渐渐意识到人生态度往往在行为轨迹的归因中起到相当大程度的决定性。

一、 认知失调的深度认知

(一)认知失调的乏社会支持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第一天上学、上班,第一次接触陌生情境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初步认知失调,同样,在《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影片中,在第一场求职戏当中,女主角安吉丽雅(即后文中的艾米莉)在面对新的情境时其衣着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被包括同事在内的所有同事心理上的异化,这使得艾米莉,一出场即遭受到典型的认知失调,与典型的认知失调的经典反应趋同的是,艾米莉亦未能免俗,她选择了抵御的封闭且保守的态度,甚至与好友一起调侃时尚与时尚女王,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不会为时尚所改变。然而,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事实上,她已经先从脚下改变了,她穿上了奈杰尔为她准备的高跟鞋,从这点上来看,艾米莉实际上已经在面对初步认知失调的一小步问题上,勇敢地跨越出了由潜意识积极进行自我救赎的一大步。

(二)认知失调的个体价值观背离性

所有的认知失调都是由于个体价值观与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背离产生的,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时尚界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时尚包裹之下的内在美的释放,艾米莉也只关心一件事,不幸的是,艾米莉所关心的这件事,与时尚界关心的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必然造成了艾米莉与刚刚入职的企业、企业内部的同事、乃至整个时尚界的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不仅仅体现在艾米莉的外在,更严重地体现在艾米莉的思想意识层面,这引发了艾米莉更进一步的认知失调,同时也印证了女王马琳达与拉维兹总裁两次在片中提及的那句“女生们肯定会为这种工作而发疯的”,女主角艾米莉在影片的前半时中的失知失调被不幸言中。因为,只有对这种工作,亦即对时尚热衷到狂热才能避免被这种工作逼疯,其实这也给认知失调提供了另外一种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那就是既然无法逃避,不妨深浸于其中。

(三)认知失调的自我辩护性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典型案例就是那只巴甫洛夫的狗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如果它是人,可能会写一篇《论铃铛的可吃性》的文章,情境刺激既对人产生认知失调,同时,也会为人提供与情境相生或相斥的自我安慰、自我保护、自我辩护的借口,无论相生相斥,我们都仅仅只是缘于一个自我辩护的认知失调的理由,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都是具社会性的动物。[1]现代生活中的许多女性与影片中的艾米莉一样,忙碌到不关心或者无法关心自己的穿着,也让自己远离时尚界,从而失去了时尚品味,甚至缺失时尚见解。同时,也无形之中给自己凭添了与社会之间的不应有的隔阂,进而背上了认知失调的重负,影片中的马琳达女王看似在批评艾米莉这一特定个体,但是,实际上,马琳达所批评的恰恰是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女性中的一类群体。

二、 具有普世意义的自我救赎

(一)认知失调的二难选择救赎

认知失调的二难选择既包括面对认知失调且两个认知出现矛盾与冲突时的选择,亦包括与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倾向不一致时所出现的异向型选择,此时,就面临着是改变其中较易改变或于自我意识有利的那一个认知,使之能够透过快速平衡来实现自我救赎,还是改变其中较不重要的认知,同时增加对自我意识有利的新的认知,以使得自我意识能够透过认知重要性的调整来实现自我救赎。[2]在影片中,当艾米莉嗫嚅着说出,我只想知道怎么办时,她已经聪明地意识到二难选择过程中片面的有利与重要性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未来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奈杰尔的一番打扮令艾米莉焕然一新,画面中经常在艾米莉之前出现的时尚女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时尚到了极致的艾米莉,艾米莉既是聪明的,也是幸运的,聪明的是她清楚地了解自我意识中的需求,幸运的是在自我救赎的关键时刻遇到了指导者奈杰尔。

(二)认知失调的自我协调救赎

影片中的艾米莉具有普世的社会意义,面对认知失调,通常的情境是针对同一情境产生两个相逆、相否、相斥的认知,这种严重的认知失调后果较为严重。这时候,认知失调的心理意识冲突就会对人产生焦虑或煎熬,无论所产生的两个认知孰优孰劣、孰轻孰重、孰利孰弊,都可以采用一种自我协调的方法获得自我救赎,即针对两种认知产生一至数种新的认知。这一至数种新的认知旨在对上述两种认知进行“居中调停”,即协调两种相冲认知的矛盾性,使得新增加的第三种乃至第N种认知相对而言更易于为我们的自我心理认知所接受。这种认知失调平衡的解决,关键在于不断地以新增加的认知去以微积分的方式渐近地无限接近新认知,最终从心理上彻底接受曾经心理上拒绝的新认知,并舍弃旧认知,重新协调认知平衡。

(三)认知失调的自我行为救赎

认知失调过程中的选择与协调固然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在面对认知失调时行为永远优于态度,艾米莉在影片中的下意识换上高跟鞋的行为显示了艾米莉的行为救赎的积极意向性,同时,在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艾米莉的决定放弃则显示了艾米莉行为救赎的自我解脱意向。基于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辩护、与自我解脱,当然远远不如扎扎实实地改变自我行为来得重要,认知失调的产生由对立认知的否定情绪为始作俑者,产生的关键在于新的认知与固有的态度的悖离性,认知失调必然会进而形成心理的紧张态,积极地意识到这一问题是最终解决认知失调的唯一救赎方法,在影片中艾米莉被女王马琳达所申斥之后,到奈杰尔处试图倾诉时,奈杰尔对其所进行的开示,从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艾米莉的认知失调,并激发了艾米莉潜意识中的自我行为救赎。

三、 自我救赎式的价值观跨越

(一)个人价值观折射出的艰难的自我救赎之途

仔细审视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每次在女主角艾米莉出现之前,都会首先出现一个非常时尚的女性形象,这个时尚女性与走入画面的艾米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艾米莉的对时尚无关痛痒的平庸形象,亦以其个人价值观取向为后半部分的价值观的跨越提供了厚重的铺垫。自我救赎涉及到个体对于其目前所处的情境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质的正确衡量,艾米莉在遭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后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我救赎,而是自我辩护与情绪渲泄,观众注意到艾米莉在针对女王马琳达的评价时,近乎咬牙切齿地使用了巫婆这个词,在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女王马琳达的“专制”式管理愤懑的同时,亦将自己的强烈的认知失调表现了出来。帮助她走出认知失调的奈杰尔并没有采取通常的抚慰策略,而是恰恰相反,直截了当地对其进行了当头棒喝式的引导。

(二)社会与个人价值观的分歧

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主题与时代问题,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显然具有二重跨越性,同时,个人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范畴,个人价值观的蝴蝶效应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同时,又从社会价值观中自主或不自主地汲取了意识养分。社会这一价值观主体与个人这一价值观客体之间必然会出现分歧,这些分歧自然会引发认知失调等自我意识问题。[3]影片中艾米莉的认知失调在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未将时尚当作人生理想,怀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其行为自然与马琳达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不在同一频率,受挫后的抱怨仍然是一种认知失调后的失衡表现,奈杰尔当头棒喝之后,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艾米莉的问题在于抱持了一种错误的先入为主的态度,而不是对这种工作应有的热忱,这就必然出现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严重分歧。

(三)自我救赎的价值观跨越

自我救赎不仅对自我的社会融入与社会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亦对价值观的跨越具有重要的启迪,只有解决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分歧才能够获得认知失调重归于平衡的可能性,影片中所折射出的艾米莉的认知失调在现实世界中绝非特例,事实上非常广泛的存在着,从事并不热爱的工作或者无法在工作中迸发出热情都会造成此种认知失调。影片中前半时的艾米莉是近乎被迫的,当奈杰尔的当头棒喝警醒了艾米莉,一个崭新的艾米莉出现了。人们往往都是转了一圈回到原点之后,才恍然意识到,原来生活比艺术更伟大,一旦实现了自我救赎的价值观的跨越,人们总是在不同的方位上寻找希望的灯塔,为自己的前行指明方向,只有主动工作,主动寻找灯塔,主动完成认知失调的自我救赎,才能最终走出认知失调的迷雾。[4]

结语

认知失调能够解释现代生活中的许多人类的态度与行为问题,《穿普拉达的女王》一片中,女主角在影片前半部分的态度与行显然是典型的认知失调,这也揭示了影片的普世价值与社会意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主角的价值观转变为女主角的人生画出了一条完美的曲线,同时,也向观众昭示了直面认知失调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是实现价值观跨越的唯一法宝。在某些特定情境之中,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是倾向于选择禁锢自己进行认知失调下的自我辩护,还是更倾向于曲速前进,以自我救赎实现由个人价值观到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跨越,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玉军.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56-57.

[2]李炳全.认知失调理论与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1999(5):30-31.

[3](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5-46.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4-35.

上一篇:徐州乡贤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动作电影《师父》中的情义色彩与武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