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血栓防控心得

时间:2022-07-30 10:05:50

骨科血栓防控心得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手术后较为多见,为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凝结的常见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因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有研究称本病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7-04-2011-04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0~77岁,平均57.6岁。33例为左下肢,12例为右下肢。其中14例行股骨颈骨折术,13例行股骨干骨折术,3例行膝关节置换术,15例行胫腓骨骨折术。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4例,合并糖尿病7例,2例有脑血栓病史。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为2~14d,患者患肢持续肿胀并加重,皮肤发亮,伴行走困难,均行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栓塞部位和血栓类型进行确诊。

1.2 方法

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对病程未超过3d的患者行溶栓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尿激酶8万U静滴,2次/d,一个疗程为7~10d。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行脐周皮下注射,并持续5~10d。第1天给予10~15mg,第2天为5mg,达维持量2.5mg止。定期对凝血酶时间进行检察,对有无用药过量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进行严密观察。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临床治疗,2个月后可离床行走。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肿胀、疼痛基本消失,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无下肢坏死、溃烂、脑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Virchow在19世纪对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相互促进,共同参与血栓形成的全过程,最终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因患者下肢接受骨科手术时长时间为极端的被动,加上术后麻醉作用或局部肿胀、疼痛,肢体活动度降低,静脉血流出现缓慢,加之血管内皮在手术中受到一定创伤,凝血和组织因子部分被激活,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为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周围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后遗症可导致肢体出现病残,甚至造成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即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患者病情行有效的积极治疗,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本病发生时多呈隐匿性表现,采用彩色超声对高危患者进行检查,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对术前高危患者可采用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方法进行筛查,如超声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即可对本病进行明确诊断。

临床预防可利用机械性原理,使用足底泵或对足底被动按摩,逐级加压弹力袜和对加压装置间歇性充气,促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同时鼓励患者在早期即行功能性康复锻炼,术后即行主动足、趾活动,定时翻身对进行更换,行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患者将患肢抬高,使静脉回流加速,降低患肢水肿程度。可取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于术前12h或术后12~24h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3~6h减半,次日再增至常规剂量。用药后对患者局部切口有无渗血和全身有无出血倾向进行检查,如有无血尿、黑便、牙龈鼻腔出血,患者有血压下降、胸痛、咳嗽、心悸、呼吸困难和咯血等,立即通知医生处理[3]。

临床若不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肢体出现坏死,若并发大面积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胁。目前治疗多采用综合性的方法,患者病程在72h以内者可行溶栓治疗,尿激酶为常用药物,溶栓可快速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使血流恢复,使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几率降低,尿激酶可起到对血栓进行溶解的作用,将纤溶酶直接激活并生成纤维蛋白酶达到治疗目的[4]。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对血栓形成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起到防止作用。同时可在严密保护下给予华法林口服,对有无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和预防。

综上,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并直接影响到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其病发原因为骨折患者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早期行功能锻炼,密切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给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上一篇:骨科护理隐患及其防控举措 下一篇:骨科病患特征与其护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