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演员文化修养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30 08:30:30

论戏曲演员文化修养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摘 要】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戏曲的流传,一直都是在“文化”的圈子之中。从各方面来看,无论演出或“本子”,甚至是演员,以至于“唱”“念”“表演”,都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展现。从社会影响上说,更可以看到戏曲对文化也起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戏曲演员;文化修养;表演;重要性

应当说,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戏曲的流传,一直都是在“文化”的圈子之中。从各方面来看,无论演出或“本子”,甚至是演员,以至于“唱”“念”“表演”,都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展现。从社会影响上说,更可以看到戏曲对文化也起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谭鑫培非常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注重剧本的文学性,有戏词不通或有悖情理之处,他都要请通人修改,当时的孙春山,就是谭鑫培的通人。孙春山是清同、光年间的京官,酷爱京剧,精通音律,善于编腔,据说余紫云、陈德林、王瑶卿等都曾与之有所往来。谭鑫培在京剧语言及音韵方面的成就,与孙春山的帮助分不开。另外,谭鑫培与梁启超、罗瘿公等社会名流也都有交往。那时的谭鑫培,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或是对弄物的表现,都体现了他渐进的文化底蕴,演出水平日益提高,创作了一大批谭派剧目,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舞台上。

谭鑫培善书画,他的居室名为“英秀堂”,梁启超曾在他画的《蓑笠图》上题写“四海一人谭鑫培”。从谭鑫培那个时代开始,名角们都一致认为,戏曲要取悦观众,除了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外,剧本的质量是关键。但过去艺人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能自己编写或修改剧本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京剧发展到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有文化的文人的帮助,所以文人与京剧结缘,是时代的需要,是艺术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

齐如山留过洋,开始他对京剧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朋友的盛情邀请之下,去看了京剧,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给梅兰芳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于京剧的认识,并对一些戏提出了修改意见。但他没想到,他在信中所谈的意见,多被梅兰芳接受并在演出中加以改正,而齐如山写给梅兰芳的数封信,也被梅兰芳珍藏着。由此,才有了他们之间长期的友谊与合作。京剧从民间走来,社会的诸多因素促使京剧逐渐占有了主导地位。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的例子很多,清代的一些贵胄,如红豆馆主的参与,带动了皇族层次的参与,也成为清代社会的一大时尚。如庆亲王奕匡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戏楼,每逢重要的庆典和活动,都要大摆筵席,演戏3天。而载涛、溥侗更是自己聘请教师教戏,并购置戏装,组织戏班演唱盐溥仪的六叔父载洵喜欢唱老生戏,制作了大批的戏装、道具,经常在自己府中的小戏台上唱戏,主演一般都是王公大臣的子弟。溥仪的七叔父载涛不但能演出京剧,而且对京剧的研究也很精细,他模仿杨小楼的猴戏,惟妙惟肖。王公贵族的戏曲活动与京剧界专业演员的演出形成双向交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梨园界的人士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表演技能。

在戏曲与文化的发展中,也不时会出现一些“失雅”的小疵,倒也应当加以注意。这是因为“流传”多在民间街肆之间,戏班中一些演员缺少文化的学习所至。所以出现一些“戏词模糊”、表演误解的现象,非常露丑可笑。这说明:演员的文化水平,必须着力加强提高才行。据说谭鑫培先生在演《失空斩》一出戏在上场前特别告诉鼓佬:今天不唱,改成“念”.鼓佬照办,来“小锣打上”。可是谭老夫子事先并没做出准备,他边走边想,瞬息之间到了台口,只好“念”出了“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这两句不甚严格的“对句”。当时就过去了,事后也没有再作考虑,但就成了“惯例”,一直演到了现在。这样一改,的确在舞台演出上“精粹”多了,是一种剧本文化上的提高。当然这是谭老夫子舞台演出上文化的高度所至。听说余叔岩先生也经常回顾、反思自己的演出艺术。在《搜孤救孤》一戏的“娘子不必胆怕惊”一段【二黄原板】中,有一句“舍子搭救忠良后”,他留下的唱片中在“忠”字后边加了虚字“哦”,行腔时多带了一个过门的高音,听起来很提神,但以后他自己觉得是多余的,不应该这么“唱”。这是一位老琴师邹老先生说到余先生对自己艺术如何严格时谈到的,令人听后很是敬佩。许多常见的“老戏”,在不同演员的演出中都差不多,只是由于演员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而有一些个别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表明了演员文化的高低。

再如《哭灵牌》的大段【反西皮]刘备哭二弟,叙述关羽的功绩时,老本子有两句唱词“华容道上你放曹操,大仁大义志量高”。极有文化造诣的艺术大家奚啸伯先生采取了一种办法:唱出“华容道上你放曹操”后马上收住,接唱“放曹操”扫尾'一翻水袖,一马虎,一模糊,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这些都是艺术家在实践演出中,认识到并因此做出了自己的变动,它表明了演员的文化水平对戏曲艺术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欧阳启名.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戴平.戏剧美学教程[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谢忠丽,现在五常市龙滨戏实验剧团。

上一篇: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 下一篇: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