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7-30 07:07:23

浅谈对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虽然进行了二十多年,但现代经济所必备的社会诚信体系并没有完全确立。如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止信用危机的蔓延,不仅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任务,更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失信引发的社会危害

1.失信扰乱了市场秩序。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柱,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同志说过:“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健康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少数企业仍旧存在着欺诈拖欠、假冒伪劣、骗货逃税等失信行为。

2.失信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失信也使当地的金融环境恶化。

3.失信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信用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一方面,为防范风险,我们有不少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信用结算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失信企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追债成本、维权成本成倍增加,预期收益流失,资产无效损耗,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遭受侵害,甚至形成“三角债”等产业链连锁损害,从而直接影响到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的发展。

4.失信抑制了消费需求。在消费领域中存在的虚假打折、以次充好等失信现象,导致消费者对商家(经营者)缺少了基本的信任。消费者在消费时害怕上当受骗挨宰,没有安全感,不愿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

二、失信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主要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失信者所以“失信”,无非为了“利”。利之所诱,利之所惑,可以置道德、良知甚至法令于不顾,铤而走险。

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经济主体就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从一个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来看,当前失信成本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信的道德成本偏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时间较短,与之相应的商品文化底蕴积淀不足。长期以来,社会信用观念和意识淡薄,忽视信用资源的利用,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影响,尤其是传统道德评价、控制机制乏力,一些人的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规范失控。

2.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直接规范了社会和社会中每一个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法律在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立法不完备,现有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对债权人的保护还不够,给失信违法者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因为执法不严,失信违法者得不到法律的惩治或惩治的力度偏小,风险成本低而所得收益高,从而使一些失言违反者有持无恐,恶化了信用环境。

3.失信的经济成本偏低。在市场经济发育充分的发达国家,企业一旦在信用方面出现问题,将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面临一系列的经营障碍,甚至导致破产,因此企业对自身信用程度高度重视,但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尚未结束,产权界限不清晰的状况还相当普遍,使得经济主体不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负责,失信成本与行为者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

三、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对策思路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失信成本是关键。

1.强化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信用道德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其威慑力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大,但真正建立起来后,其效果则是持久而深入的。因此,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失信者声名狼藉,寸步难行,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另一方面也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继续大力开展“讲诚信、树形象、促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企业”等信用资质评定,使企业在诚信经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自觉规范信用行为。

2.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加强失信惩戒力度。法律对信用环境具有强制约束力。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法律法规是关键。一要从完善信用法制体系入手。要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震慑失信行为。二要从提高执法效率入手。切实提高执法行政效率,对失信维权案件建立限时办结制度,加快对失信者利用执法时间差采取拖延战术,长时间消耗维权者的精力,杜绝维权难现象的发生。三要从加大执行力度入手。加大执法力度,从重从快依法打击各种诚信缺失行为,鼓励受害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武器。

3.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提高失信者的成本代价。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失信者能够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交往前往往不能掌握对方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很难获得对方在商业交往中是否守信的相关资料,从而容易造成判断失误或者受到欺骗,给不良信用者以可乘之机。同时,由于对对方信用把握不足,在经济活动中即使达成交易也常常要求设置保证条件,无形中提高了交易壁垒。因此,应积极促进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要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严格的社会信用监控机制,按照行为主体的信用活动建立信用分级评定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确定行为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权益,使行为者的信誉水平与自身利益密切挂钩,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失利的良性机制,让失信者从道义、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遭受到惨痛的打击,被自然淘汰在经济活动之外,从而促使公民诚实守信、企业重视信誉、社会信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上一篇:基于灰色关联度统计分析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研... 下一篇:农村生鲜蔬菜物流运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