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汽车国际化之战略选择(上)

时间:2022-07-30 04:53:09

广州汽车国际化之战略选择(上)

当今,汽车产业已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面对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作为广州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广州汽车产业应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科学谋划广州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广州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广州是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重要门户,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广州的对外开放密切相关。

起步晚发展快

新中国建立初期,广州汽车产业基础很薄弱。1956年,广州客车厂用进口车底盘装配下线了第一辆“华南”牌客车。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法合资成立了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但不久经营陷于困境,广州市及时调整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法国标致等合资伙伴退出合资舞台。1998年5月,中日合资成立了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以及骏威、羊城、五十铃等客车项目也先后确立,由此迎来了汽车产业的腾飞。

2003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花都成立,同一年全国首个专供出口基地――本田(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出口加工区建立。2004年2月和8月,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先后在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截至2006年底,已有约4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广州。至此,广州汽车产业在成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经济贡献大

数据显示,2006年广州汽车工业产值1162.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34%,远超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5%的通行标准。汽车工业增加值、利润、销售收入、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等汽车工业综合经济指标排在全国前列,轿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同时,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3.81万辆提高到2006年的55.52万辆(其中轿车54.91万辆),年均增长56%,占全国汽车总产量7.55‰也就是说,全国每14辆汽车中就有1辆属广州制造。

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产品三大支柱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33.1:37.3:29.6调整为2006年的37.9:35.5:26.6,汽车制造已然成为广州支柱产业中的龙头。

主要特点显著

1.以日系三大汽车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崛起。

截至2006年9月,广州市共引进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项目383个,投资总额48 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76亿美元,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101个建立了以东部广州本田、北部东风日产、南部丰田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95.12平方公里。日系三大汽车齐聚广州。

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广州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已形成以轿车为龙头,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继上海、长春之后的国内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2.出口快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广州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由2001年的0.37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7.84亿美元,年均增长84.17%。

2006年,整车出口5.53万辆,占汽车年产量9.96%i出口额3.01亿美元,在全国名列前茅。按企业性质分,外商投资企业占汽车出口值四分之三,内资企业占汽车出口值四分之一。按贸易方式分,加工贸易占汽车出口值三分之二,一般贸易占汽车出口值三分之一。对亚欧美市场共占汽车出口值九成多,对非洲市场虽刚起步但潜力大。

以日系三大汽车为例,2006年,本田(中国)汽车有限公司出口欧洲达到欧4排放标准的飞度轿车2.40万辆,占全国轿车出口四分之一,出口额2.60亿美元,增长99.7%,均价达1.36万美元,居全国首位,是同期全国轿车出口均价的近两倍;东风日产出口安哥拉1000辆轿车;广汽丰田出口9.22万台发动机;此外,东风本田发动机、广州五十铃、羊城客车等也实现了批量出口。

3.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明显提高。

2006年,广州汽车零部件(包括了汽车发动机、制动系统、驱动桥、减震器、仪表、转向器、空调、车灯总成、座椅、轮胎、音响等)产值173.30亿元,比2004年提高了2.8倍,占汽车工业产值14.91‰广州汽车产业的辐射能力日益增强,截至2006年底,广东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逾1000家,其中广州近约450家,佛山250多家,深圳140多家。2006年投产的广州丰田凯美瑞轿车国内配套率达78‰其中广州地区和周边地区配套率各占一半。

4.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十五”期间,广州出现了广州汽车技术中心,广州本田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汽车研发中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广州本田技术研发中心参与了新款飞度和雅阁轿车等20多个新产品的适应性二次开发,建立了动力性能、道路模拟、零部件强度等七个整车实验室;广州五十铃、骏威客车、羊城汽车共开发了180多款各种客车和载货车广汽集团共取得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取得各类技术成果494项;华南轮胎公司的“万力”牌轮胎、安达轴瓦公司的发动机轴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5年,汽车制造业累计技术引进合同97个,合同金额6545万美元,分别占广州地区引进合同总数和总金额的五分之一强,2005年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出口已达1.50亿美元。

5.国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位居第511拥有羊城、骏威等自有品牌并占据一定的市场分额,并与日本本田、丰田、五十铃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旗下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程研究院等独资或控股企业38家。

2006年,广汽集团工业总产值701.50亿元,增长53.30%生产汽车35.40万辆,增长42.32%,在全国15家汽车重点生产企业中,经济效益排名第一位。

6.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已成国内三大车展之一。

2006年,定位于“高品位、国际化、综合性”的每年一届的广州车展面积达8.8万平方米,国内外汽车参展商386家,新款车型68款,吸引国内外媒体540家(其中国外媒体70家),参观人数达55万人。广州车展的规模和水平已与底特律、法兰克福、东京、巴黎、日内瓦五大国际车展及中国北京、上海车展相媲美。而同期举办的“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也被国际业界称为最具国际性、专业性、前瞻性的汽车发展论坛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条件及环境分析

世界汽车产业历经100余

年的发展,已形成了“6+3”的格局(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一日产六大汽车集团以及宝马、标致雪铁龙、本田三家独立大型厂商),目前这些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把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纳入其全球战略。

当今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兼并、重组、集团化和国际化,生产企业国际化,技术合作国际化。出现了汽车生产领域内总装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分离,外包和网络型企业组织的发展,独立研发设计机构的形成等,这就为中国汽车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汽车厂商将投资重点由重工业基础较好的武汉和天津等城市,转为市场需求更大的广州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增长27.6%,约占世界市场的十分之一。近20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年均递增15%,而同期世界汽车产量年均增长率仅1%。如今,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汽车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006年,虽然中国整车出口34.35万辆,占全国汽车年产量的4.72%,但出口额却仅占世界汽车贸易额的1%。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1000万辆,约占世界汽车产量的七分之一,而2020年将达20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然而到2010年中国汽车需求仅约700万辆,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优势互补挑战并存

当前,广州经济正向进出口并重、内外源经济协调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广州工业化进程也正处于以重工业为先导,注重技术创新的新经济周期,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力。

1.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

(1)产业集群优势。广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高起点规划了一批汽车产业基地,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群。在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拥有37个,涉及机械装备、模具制造、化工塑料、电子信息等领域,配套、科研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市场优势。广州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汽车消费需求强劲,有较强的市场辐射力。2006年,广州市按常驻入口计算人均GDP超7800美元,远高于国际公认汽车进入普及期人均GDP3000美元的标准,而贴近市场设厂是汽车厂商的必然选择。

(3)营商环境的优势。政府一直重视并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发展,建立了与WTO接轨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体系,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规范的营商环境和快捷的服务效率。在穗外资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企业在广州发展的一大因素。

(4)区位优势。广州处于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位置,可作为企业的亚太地区营运中心,开展营销和融资活动,并与亚太地区内配套企业联成紧密的生产网络。而且,广州拥有国内三大枢纽机场的白云国际机场、位居世界十大港口之列的广州港、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便利的物流和通关环境为广州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地和集散地奠定了优越的基础。

(5)人力资源比较优势。2005年广州地区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83家,各类科技人员13.5万人,高等院校59所,在校学生59.49万人,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了汽车学院或者汽车专业,丰富的科教人力资源,给培育本土化汽车专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劣势。

(1)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汽车骨干企业主要是合资企业,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合资外方,轿车整车的开发能力还未形成,主要以CKD(全散件)和SKD(半散件)方式生产,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较低。

(2)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值的比例仅为1:0.18,远低于国际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值之比为1:1.7左右的通行标准。汽车生产企业的主要零部件大部分依靠外供。

(3)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够,研发能力差距明显。近年来广州汽车产能在不断扩大,但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如2001至2004年广汽集团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98‰与国际汽车业界平均水平3%至5%相比差距很大。虽有广州汽车技术中心、广州本田项目研究中心、东风乘用车研发中心等,但成立时间都较短,设备设施、资金投入和研发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4)产业配套本土化有待进一步加强。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主要来源于跟随整车厂进驻广州的日本原配套厂,由于日系企业固有的排它性和封闭性,本土零部件企业难以参与整车开发,也难以成为日系三大汽车厂家的一级配套供应商,只能作为二、三级配套供应商生产低端的零部件,导致日系汽车与广州本土制造业的产业配套和协作深度不够,本土根植性不强,本土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难以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

(5)除轿车产品外,其他汽车品种竞争力不强。客车、专用车、载货车的发展较缓慢,五十铃、羊城、骏威客车的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经营。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只占出口总额3%,出口规模有待扩大。

3.广州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政策为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对汽车行业准入条件逐步放宽,2005年1月1日按照入世承诺取消了进口配额,实行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二是将进口整车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由1986年的180%至220%(排气量3.0升以下180%、排气量3.0升以上220%)统一降至2006年7月1日的25%三是取消了外汇平衡、国产化比例等与WT0规则不一致的限制这对促进汽车产业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汽车行业专家认为,一国的汽车需求曲线是与GDP升降曲线趋势相吻合的。中国近20年来GDP年均增长率达8%至9%,到2010年,中国汽车需求量将超过700万辆,商务部日前已提出,在10年内实现把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从110亿美元提高到12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而广州作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三位的城市,近五年每年均增长率达13%以上,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使汽车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较为有利。

(4)后发优势。虽然广州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通过高质量外资的注入和先进技术

的引进,已缩小与先进国家汽车技术的差距。广州汽车产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发和创新,可缩短技术开发的中间过程和时间,实现跳跃式的技术进步,早日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

4.广州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能过剩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通过出口来消化国内产能的形势加剧,2005年日本、韩国、德国分别将汽车产量的47%、69%和39%用于出口。中国要消化迅速增长的产能,扩大汽车出口已属必然。但中国近年汽车出口企业自相削价竞争。低端和劣质出口产品日渐增多,出口秩序不规范,2006年出口均价为9156美元,仅为进口汽车均价3.4万美元的四分之一,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发展。

(2)售后服务网络亟待完善。2D05年中国出口整车企业1025家,其中出口不到10辆汽车的企业高达600多家,而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然到达160家。很多企业只是把产品卖到国外,根本没有售后服务可言。广州汽车出口必须加大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才能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3)跨国汽车公司防技术扩散控制日益加强,而广州市所引进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主要集中在日本,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4)汽车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既是技术密集型又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更是如此。广州汽车设计、研发等高端人才缺乏,既懂汽车专业技术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也显不足,与广州日益增长的汽车产业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提出了跨国经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称为“三优势模式”),其核心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决定于三个要素: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联系,产品、人力、技术和资金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以追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和更高的利润,它表现为:贸易、资本、生产、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体制及政策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汽车产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通过跨国经营,在全球创办的汽车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2D05年全球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贸易额950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0%,成为第一大类商品,汽车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都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技术引进阶段、消化吸收阶段、自主创新阶段。

目前广州汽车产业总体上已完成技术引进阶段,正处于消化吸收阶段,并积极积聚力量向自主创新阶段迈进。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提升广州市汽车产业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外部条件广州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为提升汽车产业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内部条件。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州汽车产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因势利导,把加快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关键在于创立新形势下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从国际和当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广州的发展经验及教训分析,广州汽车产业应该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的道路。现阶段广州关键是要尽快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上游主要是自主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下游主要是创立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从根本上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国贸易顺差的态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下一篇:唐双宁掌舵光大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