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开课的得与失

时间:2022-07-29 06:19:23

论公开课的得与失

现在多数学校每学期都搞公开课教学,本来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发现教师授课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间相互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节公开课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无可厚非,应该积极准备,可是有些教师指导思想有些偏颇,课堂上台上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底下听得兴高采烈,一节课就这么轰轰烈烈结束了,可是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了吗?试问平时教学是不是这么搞,笔者认为非也。一节公开课成了教师展示的舞台,所以拼命搞形式、花样,忽略了课堂效果。这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吗?

新课程理论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现在为什么要质疑、甚至批判,最根本一点就是这个指导是越位的指导,甚至是包办代替。有位获得公开课一等奖的作者,在领奖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教案写出来后,在学校组织讨论被砍掉一半,这样的课不能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不能代表教师真实水平,就像书法一样:“无意于佳乃佳。”可见公开课的思路已经不是教师本来的思路,让教师失去了自我,所以这种越位的指导无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永远是主体,只能启发他思考,而不能代替他思考,路还是要他自己来走。

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笔者在听到的所有公开课上看到教师上课前都要展示自己的教学目标,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老师的思路很清晰,目标明确,知道这节课该完成什么任务。

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就出现了让人有点遗憾的事情了。也许正是问题的暴露,才能针对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有些教师为了充分在公开课展现自我风采,去“做课”或“给学生炒现饭”。

有些课堂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完全摒弃“接受式”学习,课堂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值太高,过分依赖课件,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草率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束始终在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看到的是声像音画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

有些教师基于对新课程的片面理解,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讲究教学重点,力求面面俱到,而实际上把有效的教学时间都浪费了,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

有些老师教学一味跟着预设跑,如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需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甚至课前已经商讨过了由具体哪个学生回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可是以上几种教学现象在公开课上都能看到,一节课按时完成了,但是不敢看教学效果。学生很喜欢上这样的课,可培养了学生什么能力,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会不会运用。这样的课只是完成了一次表演。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使用共同的智慧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新课标的魅力,对新课堂更感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老师体会到新课标的“新”,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我,从新定位自己,上好每一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作者单位:

陕西华县铁中

上一篇:高中政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下一篇:浅议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