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9 06:01:08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诵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进行。第一, 通过诵读, 扫清字词读音障碍, 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二, 通过诵读, 正确断句,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 并体味文句意蕴。第三, 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 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 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 文章内容与主旨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诵读的形式多种, 但必须坚持三主三辅, 即以课堂诵读为主,课外诵读为辅; 以个人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 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下面介绍一下诵读的六种方法:

一、初读

目的是想锻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初读的目的::读通字句, 初步理解文章字、词、句、段的含义, 积累文言词语。

从读准字音入手, 并且注意把长句划分为短句,让学生在朗读时, 有节奏感。读的方式也有很多: 范读、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等。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它既展示了教师的基本技能, 也比单纯放录音范读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学生模拟老师读书的声调相当快。故范读时, 教师不能随便应付, 应有备而读, 而且还要读得声情并茂。这样做,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使其登堂入室。教师范读之后,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领读, 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有领读的机会。有时, 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赛读, 或者配乐朗读等等, 让学全身心投入读, 享受读, 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不断增强, 而且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二、疑读

目的是想锻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 记下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提出问题, 由学生们自己试着互相解答问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动手, 勤思考, 敢于回答, 乐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先读书下边的注解, 结合注解再读文章, 自己试着翻译, 不能理解的字、词,作上记号, 边读边试着翻译, 记下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提出问题, 由学生们自己试着互相解答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 自主发言, 自由评论, 最后的确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加以点拔,再让学生们共同得出答案。

三、共读

目的是为训练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节奏感。

老师与学生同时读文中的某一段( 如第一段) , 必然存在语速不一致, 节奏不一致的问题, 从而引入文言文阅读的节奏训练。其余段落,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共读, 或指定两人读, 学生共同评价该同学的语速、节奏处理是否得当。还可以用老师大声、学生小声共读的方法来感受如何处理语速、节奏。

四、悟读

目的是为训练学生领悟段意,主旨的能力.

再”读”使学生掌握了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老师将不懂的地方问题归纳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着重读某一段或某几句,从读中悟出我们要找的答案,尤其要悟读出文章主旨。

五、诵读

现代人学习古人的文章, 毕竟存在时代的隔阂。因为古今文章的语言表达有明显的差异, 故疏通文意为首要。平时, 我们教法多是要求学生自行翻译, 教师提问, 然后补充注释, 就完成了这一环节的内容。我想, 与其这样做, 不如让学生自读, 反复地读, 而且读到背诵的程度。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当中, 揣摩文意, 理解中心内容。如: 教《桃花源记》时, 首先让学生背诵全文, 然后, 再疏通文意。学生在翻译时, 几乎不用看书, 即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 且花费时间少。最后, 我将学生翻译时存在的问题加以补充完整, 并强调本文出现较多的古今异义的词语用法就可以了。既缩短了翻译的用时, 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很好。诵读, 不单是只求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还应通过一边读, 一边动笔来领悟文章的中心。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我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注意勾画圈点。这样做, 有效地防止学生只读不想, 风过无痕的不良习惯。而且, 还能使学生在读书时, 精神高度集中, 能迅速抓住文中的有效信息, 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我认为, 利用“读”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比一字一句的细啃慢析, 更能避免断章取义, 前后脱节, 造成无法整体感知的失误。

六、赏读

目的是有意识地读,在读之中,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明确文章的中心,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赏读是读中的精华.那么,该该如何指导学生赏读呢?

1、抓住重点段落、句子反复地读, 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如《出师表》一课, 我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地读, 读之后, 让学生谈谈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假如学生还没有感悟出来, 可以适当提示, 但这篇课文, 不用教师提示, 学生都可以体会到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激之情和报效刘备父子的决心。因为, 文中言词恳切, 13 次提到“帝”, 7 次提到“ 陛下”, 可见作者忠君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反复诵读, 比教师单纯地分析更有效果。

2、品读

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这样才品味出字里行间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妙笔之下的佳境。 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文章的艺术闪光点。有学生认为该文在描写登山过程,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登山路途之遥之险,登山过程所见秀丽山景;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描写登上山顶所见的日出之景、山顶之景十分壮观、雄伟,如身临其境,言辞不多,意境非凡。这样,学生在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品味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提高了语文水平。

3、评读

也就是带着质疑去读, 学生必须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 才能指导评读。评读时,要放开学生的思维,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无论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只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们都应加以肯定。评读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并不是每课必评读, 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情感有值得探讨的情况下才评读。

教学无定法,但文言文教学贵在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去读,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读能使老师的教学轻松,学生的课堂活泼,因为读能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性,研究性及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物理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幼师专业音乐课中的音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