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发展论文:地方外贸发展的模式诌议

时间:2022-07-29 01:25:26

外贸发展论文:地方外贸发展的模式诌议

作者:解秀玲 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形成资源、资金与技术互补等优势。这些优势和机遇将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打开巨大的空间,使东北地区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后国内第四个经济发达区。但目前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瓶颈:1.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观念更新较慢。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较为严重,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依靠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在制度建设、服务理念、政策支持等软环境建设中差距都比较大。目前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有实力的大型骨干外经贸企业集团。而且大部分外贸企业自身发展缓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意识不够,普遍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短缺和流失现象严重。2.市场集中度高,对少数市场依赖较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和德国。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和韩国,吉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目前各地区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对中东、非洲和南美市场开拓不足,贸易链条相对薄弱,使得当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时,就显得极不稳定,十分不利于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3.加工贸易相对滞后。东北地区总体上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发展滞后,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不发达,甚至存在部分外资向南转移的现象。东北三省加工贸易总值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其中,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加工贸易比重更低,而且规模偏小,发展缓慢。4.潜在优势发挥不够。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分别抓住第一、第二轮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快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龙头相比,东北地区在中央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实施以来,经济发展虽然较为迅猛,对外贸易也在稳步上升,但东北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生产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装备制造优势还没有全面转化为产业集聚优势,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地区影响力和潜质发挥的重要因素。另外,受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欧债危机影响深远、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劳动力成本提高、高新技术引进困难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紧缩、出口订单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发展阻力和困难重重,这些都构成了必须创新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

东北地区外贸发展方式粗放的表现及根源

从目前东北地区外贸发展状况来看,低效率、难持续的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已严重不适应对外贸易和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东北地区外贸发展方式粗放的表现1.重数量、轻效益,盲目追求“出口创汇”。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产品出口和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实行扩张性贸易创汇方式来拉动东北经济的增长。从贸易方式上看,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模式,其原材料和产成品均面向国外,我们只挣少量的加工费,这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两头在外”的“过路财神”;从贸易结构上看,以从事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产品附加值和销售利润率普遍偏低,致使部分出口企业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目前我们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靠低价取胜,出口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的贸易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带来的,在外需迅速萎缩的情形下,更加显露出外贸发展方式粗放的弊端。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品牌。东北地区出口商品中以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比重偏大,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服装和钢材,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出口增长缓慢,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27%。大多数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或品牌价值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数量、低价占领市场。虽已形成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增值盈利能力,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低端。这种出口模式易造成国内厂商之间的盲目竞争、恶性竞争、肥水外流等不良现象。3.出口企业政策依赖性强,主动创新意识差。长期以来,政府为鼓励出口,主要采取贴息贷款、本币贬值、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较大程度上刺激了出口增长。但对出口企业而言,易形成一种长期依赖政府扶持的惯性思维,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同时,会扭曲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因而从本质上说,长期靠政府扶持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本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4.外贸发展与资源约束矛盾日渐凸显。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是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的区域,在目前全球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能源和重要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的情况也日趋严重。大部分企业目前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内先进水平,更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加之一些地方和企业长期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作为代价换取外汇收入和外贸增长的行为,加剧了东北地区资源和能源供应严重不足的窘况。(二)导致东北地区外贸发展方式粗放的根源1.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为出口创汇和拉动经济增长,形成了出口越多、创汇越大、对经济的贡献率越高和贸易顺差比逆差好、经济高增长比低增长好等传统思维定势。这种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粗放式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使得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将重点放在原有的纺织、轻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大量纺织、轻工产品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但在追求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同时,就等于另一种相对应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被忽视、被制约,长此以往会造成整个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脆弱。2.对外贸易制度安排因素。我国在对外贸易制度安排尤其是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安排上存在明显的缺失:一是缺乏技术从引进到输出的制度安排,导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足,造成出口产品主要依赖于加工贸易的粗放层面,始终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因此加重了我国对资源型、能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度依赖;二是缺乏科技创新制度安排,表现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自主技术创新平台难以搭建,很难形成在国际市场拥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三是缺乏创新激励的制度安排,导致企业既无创新动力、又无创新能力。正是由于国家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致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及整体经济运行质量难以提高,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实现。3.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入世10年中,市场化步伐在加快,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与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要求相比,我们的改革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宏观上看,政府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干预,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对外贸易的职能还没有成为常态性手段,往往会导致政策失效;中观上看,目前仍无法提供公平竞争的外贸环境,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也十分有限;微观上看,国有外贸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外贸企业处于无序竞争之中,不仅造成因价格混乱导致的企业经济效率低下,也使得国家调控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各项政策失灵。因而经济体制存在的不足,是导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粗放的根本原因。

东北地区外贸发展方式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对策

外贸发展方式创新的途径与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遵循规则,创新制度安排。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其利益有关。如果不通过制度安排,让利益机制起作用,仅靠号召和说教去解决外贸发展方式的转换,效果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创新外贸管理体制。加快外贸管理手段的创新,尽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规则相适应的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外贸管理体系,尤其是完善有关对外投资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与气候等法律体系,促进外贸企业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二是加快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打造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建立信息定期机制,提高政府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创新外贸财税金融体系。建立稳定的出口退税机制,搞好贸易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方位的财税与金融支持体系。四是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贸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为对外贸易的集约型发展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强化其贯彻和落实。(二)发挥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日本、韩国、俄罗斯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在发展东北对外经贸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东亚、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朝鲜的改革开放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更应把握这一机遇,积极参与朝鲜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双边经贸活动;应抓住中俄经贸关系战略升级时机,发挥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对俄贸易;与此同时,依托地缘优势扩大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的引资,发展加工贸易,开发利用特色产品和资源产品,促进出口增长。要在保持传统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发展多种贸易方式,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以降低或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带来的风险。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深度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大连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的龙头地位,将其建设成为腹地型与中转型相结合的复合型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吉林和黑龙江省重点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开展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和对俄贸易,扩大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三)优化结构,积极引导产业升级。近年来,日本、韩国、俄国等周边国家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日、韩正在转移传统产业,向海外谋求发展空间,俄罗斯的技术和能源也在积极寻求对外输出,这些为东北地区外贸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北地区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跨国公司资金、产业和技术的转移,依据各省的发展规划及定位,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尽快改变过去以量为主、初级、低值的出口状态,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的产品,拉大产业链,形成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强产业政策指导,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生产和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四)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外贸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应对强手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合作是国际区域合作的基础,面对东北亚地区的强大挑战,东北地区各省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曾是较为统一的经济联合体,有着合作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今后要加强资源的整合,积极促进区域分工和专业合作,增强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东北三省的资源和产业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包括汽车、钢铁、石化和重型工业等产业趋同现象。要从三省各自优势出发,整合东北地区现有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搞好区域联合,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共赢,增强外贸龙头骨干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五)集合各方力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着贸易量的加大,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对如此之多的贸易摩擦,单靠哪个企业或哪个部门的行业协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协会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联手加以应对。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用“行规”和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和出口秩序,防止恶性竞争;二要加大出口产品在国外主要市场的信息收集和调研力度,了解其他同行的生产能力、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引导,防止盲目跟风过量出口;三要指导并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要积极应诉,勇于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四要加强对主要出口产品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保证更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减少和化解贸易摩擦;五要加强对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培训,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商会为主体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新机制。

上一篇:农产贸易论文:地方农产贸易机制诌议 下一篇:函电教导论文:外贸学识在函电教导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