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研究

时间:2022-07-29 08:19:02

古汉语研究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2)

从《经典释文》看“见”字见母音变匣母的构词孙洪伟(12)

“仆鉴”“独力”语源考覃晓航(19)

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21)

从楚简“卒岁”的词义谈到战国楚历的岁首宋华强(22)

汉魏时期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衍生模式——以高诱注中的音训词为例吴泽顺(28)

“恼害”“触恼”等佛源词释义——兼谈佛源词研究价值颜洽茂康振栋(32)

“养母”五题孔潮丽(38)

致谢(43)

语词小札蒋冀骋(44)

《史记》疑难词语解诂杨琳(47)

唐宋笔记疑难语词考释郭作飞周红苓(51)

字频视角的古文字“四书”分布发展研究刘志基(54)

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动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李建平张显成(64)

“基准单位”和量词的虚化唐小芬叶桂郴(73)

以量词为域论简帛文献的辞书学价值龙仕平(78)

古汉语“问”之演变——兼与《“问”之宾语演变探析》的作者商榷杨凤仙(87)

《辞源》建国60周年纪念版的出版与再修订史建桥(92)

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创刊号)

吕叔湘、熙先生题词(封二)

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1)

张玉金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4)

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部和构拟音值的假定(上)(10)

李维琪从《大唐西域记》汉译梵音看作者的语音(声母部分)(20)

虞万里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30)

何九盈词义琐谈(承、钩、入日、拱)(37)

江蓝生"举似"补说(40)

王云路《读书杂志》志疑(45)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50)

何乐士《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56)

唐钰明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66)

郭在贻、张涌泉、黄征

敦煌变文整理校勘中的几个问题(70)

王显《南齐书·海赋》订误(80)

董志翘《资治通鉴》标点疑误(83)

周秉钧《离骚》札记(88)

林金保"亡秦族矣"应是主谓结构(94)

肖璋谈《说文》说假借(1)

刘晓南《说文》连篆读例献疑(12)

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类和音值的假定(下)(19)

陈初生上古见系声母发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26)

李葆嘉《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补苴(35)

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42)

方平权譬况不是最早的注音方法(44)

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

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论据部分)(53)

吴林伯《文心雕龙》正诂(61)

骆晓平史书词语札记(67)

段观宋唐诗词语考释(70)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74)

孙雍长《经史百家杂钞》标点札记(83)

蒋冀骋《敦煌变文集》校注拾零(87)

杨建国《全唐诗》"一作"校正引例(91)

王玉堂玄幻予的形义(1)

钱剑夫试论《说文》和《纬书》的关系(7)

姚淦铭王国维的音韵学研究(11)

郭锦华上古汉语无鼻音韵尾吗?(18)

汤炳正古语"偏举"释例(23)

王晖试释"在"的两种罕见用法(31)

顾之川《通雅》对转语的运用(38)

朱庆之"敢"有"凡"义及其原因(44)

黄建群《论语》训诂札记(48)

王建"重瞳子"新解驳议(50)

谢质彬"地"有"分辨"义吗(53)

林定川"齯齿"旧说质疑(55)

王世华破"兼词"说(56)

胡力文《左传》中"若XX何"一类结构研究(61)

尹君关于"何所……"这一形式(68)

廖振佑王力《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学札记(76)

范进军《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一)注音勘误(84)

荆贵生《左传》文选教学札记(三则)(88)

杨春霖"朱门酒肉臭"释义辨正(93)

董耕许慎研究会在河南漯河市成立(17)

沉痛哀悼语言学家丁声树先生逝世(92)

赵克刚《经典释文》郑玄音声母系统(1)

耿振生明清语音学例说(8)

吴泽顺论"旁转"(16)

伍铁平传统语文学某些著作的一个缺点(19)

陈松长朱熹《诗集传》的训诂特色(22)

彭逢澍"音"字在古代训诂著述中的运用(28)

张涌泉俗语词研究与古籍校勘(36)

刘尚慈略谈成语词典的书证和释义(42)

何九盈词义琐谈(徐趋、重足、累足、比邻)(45)

胡竹安成语解说质疑(四条)(48)

谭承耕《论语》考释两则(50)

许匡一关于"垄断"的释义(52)

方有国也释"沦胥"(55)

韦文说"转徙"与"顿踣"(93)

马固钢释《七月》"于貉"(57)

俞理明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58)

丁晓良《诗经》"言"字"我"义补证(64)

杨琳"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69)

董志翘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70)

张锡德《清平山堂话本》校点商兑(74)

黄巽斋《尔雅集解》点校后记(79)

袁庆述说"久"(84)

钱宗武、苏进跃释"告"(85)

陈建初《类篇》的部首数和字数(87)

周秉钧《先秦语法》序(88)

杨端志《尔雅今注》评述(89)

许威汉论汉语词汇体系(1)

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证明部分)(8)

吕友仁《尔雅》"二义同条例"是王引之发现的吗?(15)

洪诚玉"N之P者"结构的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20)

申小龙《左传》单段单动施事句研究(27)

[日本]大西克也论"毋""無"(36)

谭世勋句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46)

崔立斌《孟子》的人称代词(53)

冯蒸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61)

刘英《素问》用韵研究(67)

钱宗武《史记》引《书》虚词修辞(73)

张觉《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79)

蒋冀骋近代汉语词义杂考(84)

杨建国唐诗语漫录(89)

梅季"挟天子"之"挟"(92)

汪维辉"作(为)某地"式试解(94)

武平全国首届古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72)

正文《古汉语同义修辞》出版(78)

本刊启事本刊首批通讯员名单

董希谦许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任务(1)

李先华《说文》诗宗毛诗亦不废三家说(11)

李瑾《说文》重文研究例字举证(18)

王了一评《汉魏六朝韵谱》(23)

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重印跋(25)

张启焕校改本《汉魏六朝韵谱》评介(62)

任继昉《汉语大字典·木部》指瑕录(28)

赵天吏(遗作)周秦古韵十二类二十八部发微(32)

郭振生从《诗经》通假看先秦古声母(35)

蒋礼鸿《汉语语源学》序(42)

杨雪丽外部调和与内部沉积--《集韵》反切上字的特点(43)

郑祖同也说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49)

吴君恒《辞通三编》发凡(54)

张生汉《宋元语言词典》误释举例(60)}

安清跃、侯宏伟元曲语词河南方言今证(68)

曾光平方言寻根觅亲(71)

董玉琨《史记》三家注对假借的表述方式(74)

魏清源古汉语宾位谓词的性质(79)

王浩然古汉语动词谓语句综述(86)

刘冬冰清代小学昌明的宏观审视(93)

刘又辛、李茂康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1)

向熹《汉语大字典》小议(10)

张联荣魏晋六朝诗词语释义(17)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21)

刘瑞明《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补正五则(28)

梅季《西游记》词语补释(32)

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札记(35)

朱运申、谢质彬词语杂释(37)

王玉堂"两造具备"及其他(40)

李会明一篇语言学论文举误(49)

张月明、李博"履帝武敏歆"新解

骆瑞鹤《论语》"乐则韶舞"古义(54)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56)

蓝鹰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而"的虚化演变(64)

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71)

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74)

张玉金论卜辞中表示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词(78)

赵世举《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87)

王宇说"将无"及"无将"(91)

李葆嘉《〈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校读杂记(续)(92)

董绍克《金瓶梅》中的"儿"尾不全是儿化音(94)

夏五近体诗中的同字(96)

张丽君"疭瘛"的读音(27)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1)

蒋冀骋俗语源简论(12)

王云路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19)

董莲池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25)

赵平安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30)

姚振武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结构再研究(35)

吴慧颖"Vp1也Vp2"和"Vp1也怎的"(40)

阳太从《说文解字》看许慎的系统思想(46)

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55)

谭致平读《说文》记(64)

李之亮《宋元语言词典》释词商榷(67)

蒋宗许说"庙堂"(69)

朱庆之"野马"义证(72)

张斯忠也释"尸"(73)

徐复《扬州学派新论》序(75)

张玉来《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读后(78)

王蕴智评介新近出版的两部甲骨学巨著(83)

汪维辉评新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87)

尹君、彭志宪古文教材中的注释疏误(93)

孟广道"全息"观念与古汉语教学(96)

[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1)

赵振铎《晏子春秋音义》韵读订误(12)

郭在贻[遗作]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15)

袁庆述近代汉语语辞考释(23)

梁晓虹《六度集经》语词札记(27)

顾久"陶公性检厉勤于事"解(32)

方平权"长至"与"短至"(31)

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33)

郭建荣汉语实词定类的发展观(38)

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44)

江灏语法和修辞述例(51)

李志兵汉语使成式的形成(57)

李恕豪论扬雄《方言》中的几个问题(59)

王箕裘长沙方言考补遗(65)

孙雍长六书研究中的一些看法(67)

倪渝根论汉字的造字法和构字法(75)

万业馨汉字结构方式的质变(80)

赵丕杰中学语文古词语札记(86)

魏达纯"所争,君子也"指谁?(89)

夏先培也谈"亡秦族矣"的结构和意义(22)

书讯两则(43)(50)

1989年全国部分古汉语论文篇目索引(90)

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倾向三题(1)

吕云生论汉语并列复合词形成的条件与原因(8)

徐流论同义复词(12)

朱城同义连用浅论

孙良明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

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

姚淦铭王国维的联绵字研究

李开《方言》总体结构及其对《尔雅》古今语的论述

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

张归璧"爰""焉"的用法及其演变考略

王宇古汉语的量词作状语问题

王聚元"孰与"句的结构分析

蒋冀骋论近代汉语的上限

王锳诗词曲语词续拾

段观宋唐宋笔记小说释词

王玉堂据湘语释古语(二则)

陈蒲清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语法书--读易孟醇《先秦语法》

经本植一部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评《新编古代汉语》

张在云对郭编《古代汉语》的几点商榷

彭辉球《古代汉语》课如何教学古代文化常识

上一篇:语言教学与研究 下一篇:修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