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为”字的探究

时间:2022-06-16 09:21:47

古汉语“为”字的探究

“为”字的基本义是“做”,是汉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为”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其基本义一直沿用至今,变化不大。本文依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及其后附的《孟子词典》提供的资料,对《孟子》中“为”字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考查、整理。通过“为”字的用法,我们对前贤有关《孟子》语言特点的说明进行了验证,对前贤归纳的“为”字的用法进行了补充说明,并在具体问题上探讨更为具体的语言事实。为汉语史研究起到些微助益。

《孟子》中,“为”字共出现505次,其中作为单音词出现469次,作为构成复音词的语索出现36次:之为3次。以为29次,为臣2次,为间2次。以上数据,主要参照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我们又加以仔细的复核。另外我们还统计出《孟子》中含有“为”字的单句(以句义完整为标准)共311句。

《孟子》中,“为”字用作实词的,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看法主要有连系性动词和一般性动词两大类。但对于连系性动词的看法,我们不同意,因为“为”在这里只是相当于“是”,而不是“是”。王力先生说:“‘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和‘惟’字的词性不同。‘为’的本义是‘做’,在上古某些句子里,它具有一种引申的意义,使我们能够译成现代的‘是’字。例如:余为伯口,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这是叙述旬代替了判断句。”(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8―349页。)我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

《孟子》中“为”作为虚词使用,是实义动词的虚化的结果,《孟子》中“为”字的虚词用法,有下列几项:

1 副词,表时间,用于动词前,将,读wei。

2 介词,读wei。

3 连词,与,同。表示并列关系。

4 语气词,一定与疑问词用在一起。

在《孟子》中我们还发现“为”字作为助动词表示被动的用法:其为士者笑。这是杨伯峻先生没有提到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举例。另外,“为”字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复音词。如为臣,为间,之为,以为等等。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对《孟子》的语言特点有如下认识:

首先,我们对《孟子》一书所代表的战国早期的语言现象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基本义是“做”的“为”字在《孟子》中出现了505次,几乎在每一章中都出现了。“做”是语言中最基本、最灵活的词汇,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表达不同的含义。基本义是“做”的“为”字在《孟子》中频繁使用,不仅使语言的表意更加丰富,能够表达更为深入的思想论辨,而且在文面的记录中也趋于简洁。这可以看作是汉语和汉字相互协调的进步表现。四库馆臣所说的《孟子》具有“词旨显明”的特点,由“为”字的用法可见一斑。

其次,我们以“为”作为基点,在语言上将《孟子》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发现《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语言传承作用。从《辞源》和《汉语大字典》所列“为”字的义项和用法来看,绝大部分能在《孟子》中找到例证。尤其是虚词,后世常见的用法,《孟子》中几乎都涉及到了。这就告诉我们:“为”字作为汉语言当中的最基本词汇,其语用义和语法义在《孟子》时代已经趋于完备。后世演衍的新的用法,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引申的。这当然和“为”的基本义是“做”有关。

最后,“为”在实词和虚词用法上均表现灵活的特性,还表现在《孟子》时代汉语语句趋于复杂紧凑方面。例如:“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日:‘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等等。这样意思复杂的句子,在《孟子》以前的作品(如《论语》)中并不多见。而在这些结构紧凑、语义复杂的句子中,“为”字往往以实词和虚词的双重身份出现。对汉语言的系词构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试探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 下一篇:由“认识小数”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