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8 05:48:41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摘 要:同义词在汉语交际中十分常见,对于同义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词汇学的热点。古汉语同义词作为汉语同义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自先秦起,就有古人注意到了同义词现象。本文以时间为序,对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字:古汉语;同义词;研究

同义词现象普遍应用于世界各种语言。生活中表达同一种意思时,常常会使用几个不同的词语,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所处坏境不同,有时是因为说话人身份立场不同,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考究的语言之一,同义词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时至今日,异常丰富。同时,关于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也日益全面深入,作为词汇学界的研究热点,长久以来,成果丰厚。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是汉语同义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巨大影响。自先秦古人注意到同义词现象起,几千年来,文人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陆续进行研究。

一 、古人对古汉语同义词的认识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同义词现象。自先秦起,同义词便频繁出现在诸多文献中。但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只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语言现象,但并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总结,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

如《庄子·外篇·知北游》:“周、偏、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日伐,无日侵,轻日袭。”又《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日寇。”;《文公三年》:“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又《襄公四年》:“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谏,咨难为谋。”《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芫,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

(二)古代辞书、字书中的同义词现象。“同义为训”是古人重要的释义方法,在诸多辞书、字书中几乎随处可见。1.辞书方面。以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辞书《尔雅》为例。有学者统计,仅《释话》、《释言》、《释话》三部分已收有578组同义词,涉及2028个单词。如《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另,魏初张揖《广雅》仅《释话》部分收录504组同义词,每组数十词。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郝鼓行《尔雅义疏》和洪亮吉《比雅》尤其注重同义词辨析。2.字书方面。以文字学奠基之作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例。《说文》一书中,同部首按词义排序,常把同义词排在一起,大量采用了互训的训释方法,同义词之间相互释义,间或还作有简要的辨析。如《说文》:“走,趋也”;“宫,室也”;“堂,殿也”。

(三)古代注疏中的同义词现象。同样,“同义为训”的训释方法也被前人广泛应用于各文献典籍注疏中。如《诗·大雅·公刘》:“于聚于囊。”毛传:“小日囊,大日囊。”又:“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日言,论难日语。”《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郑玄注:“同门日朋,同志日友。’《离骚》:“卜石概不难夫离别兮,伤灵惰之数化。”王逸注:“近日离,远日别。”《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宋代邢昌疏云:“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古人在同义词方面的探索虽然杂乱无章,有时用于概括词义,有时用于随文释义,探源溯流也多半一带而过,广度不够、深度有限。但这种探讨毕竟发出了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先声,给我们后世的研究以很多启发。

二、 今人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

(一) 确定标准。学界先后有学者提出“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义位同一”说,争论不休。

如王宁《训诂学原理》 所言:“声音没有渊源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必定不同源。两个词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

郑振峰根据这一理论,提出古汉语同义词界定应遵守以下几点: 1. 同义词之间没有语音渊源;2. 同义词是一个义项相同、相近,不是所有义项都相同、相近;3. 上位义与下位义一般不构成同义词;4. 注意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

(二) 确定方法。目前学界总体而言大致有三种确定方法:1.替换法。如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所言 :“不能因为两个词在某一句子中可以互相替代而意义不变,就说这两个词是同义词。必须是两个词在多数常见的场合都能互相替代才是同义词”。2. 双重印证法。如周文德《同义词研究》所言:(一)从经典文献原文中找依据,确定专书同义关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就是专书的原文。这是本证。(二)利用训诂材料对从文献经典原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这是他证。3. 义素分析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现代汉语同义词,在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中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仍不失为一种辅助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帮助确定同义词。

(三) 同义词辨析。如郑振峰《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所论,将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大致分为五类方法: 探求本义分析法;引申义列分析法;词源意义分析法;反义词分析法;语言环境分析法。郑认为以往的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一味搬用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只是具体操作有“微殊”的做法并不妥当。应当吸收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中的合理成分。有的虽然立足于古汉语特点进行同义词辨析,但仅列举诸如“本义不同”、“引申义不同”等相异之处,这种以整个词为辨析单位的方法也是欠妥的。

(四) 同义词发展史研究。如王凤阳《古辞辨》、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洪成玉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刘燕文《先秦四组动词同义词辨析》等。宏观上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去描述、探究古汉语同义词,但历代研究的意识还很模糊。优点是资料丰富, 研究深入,辨析细致,有助于阅读古代典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明确理论指导,在同义词的界定、范围的确定等反面有待商榷。

又如向熹的《简明汉语史》中编《汉语词汇史》,撰有“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中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三节。科学的研究方法、明确的时代观念,但因为缺乏专书研究成果,致使这样的断代研究只能处于起步阶段。

(五) 专书语料研究。如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宋永培《对反义同义同源关系的表述与探讨》、郭在贻《与汉语词汇研究》等,研究对象明确专一,有助于人们精准地吸收了解传统同义词研究的成果。又如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魏达纯《同义词语研究》、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沈林《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群研究》等,以各个时代的典型语料为研究对象做穷极性研究,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古汉语同义词的断代与历代研究。

三、结语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前一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并不科学成熟,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近50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进入了语言学范畴,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有明确、系统的理论作指导。这些研究成果为词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3](清)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情到深处“效”自浓 下一篇:汽车行业如何突出“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