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

时间:2022-07-29 08:02:22

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四川成都 610071。

2013年9月,“抗战时期的文化人”学术研讨在成都举行。此项研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日本“移动的战时媒体与宣传――身体?声音?映像”研究组共同主办,由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苏宁研究员、日本德岛大学教授邵迎建共同主持。日本名古屋大学准教授星野幸代、日本明治大学研究员暨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晏妮、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西村正男、东京艺术大学讲师葛西周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天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思广和副教授周维东、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段从学和李北东等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中日双方学者围绕着“抗战时期的文化人”这一主题对文化人的叙述立场进行历史还原与历史反思,从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话剧、电影、文化思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首先,与会者从个体文化人的角度论及抗战文化体认的总体状况,让人耳目一新。段从学教授认为冯至抗战时期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旷远”,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革命”的主流思想之外,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的丑恶与不义的人生可能。西村正男教授探讨了《玫瑰玫瑰我爱你》的脍炙人口和陈歌辛的评价问题。邵迎建教授以“国-乡”,“精英-混混”,“女性-性”为关键概念探讨了洪深的《包得行》文本并讲述了当年演出的盛况,进而指出:愈有价值的作品愈充满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而愈是充满了时代的精神的作品就愈容易过时。

另一个引起关注的观点是:关于美学与艺术史观的“碰撞”。苏宁研究员从蔡仪、洪毅然关于《新美学》的“碰撞”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关于美学问题争论的独特性。两位美学家在关于美学本身、美的本质观、美感以及美的类型四个方面均有不同的看法,也是主要产生分歧之处。尽管由于战争原因“碰撞”没有能继续下去,但是,“主客体”、“美本身”、“典型论”等概念不仅没有消失,还被作为核心范畴沿用至今。星野幸代教授指出,战争年代的美学争论呈现出了文化的特殊力量。他分析了戴爱莲与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合作,并试图通过陶行知与戴爱莲一起举办的音乐舞蹈会来阐释抗战教育和抗战艺术活动的融合。晏妮教授从电影的角度,以岩崎昶与矢原礼三郎为例讨论日本文化人与中国,并尝试梳理了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倒向战争国策的来龙去脉。

三是从“文化”中透视“抗战文化人”。抗战时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抗战戏剧与抗战文化有什么关系?文天行研究员认为抗战戏剧是抗战文化的艺术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戏剧。他对抗战戏剧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了抗战戏剧的文化透视,谈了抗战文化的特征。李北东教授介绍了抗战时期力行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在抗战时期的演变。他指出的力行哲学始终是以的党建为首要目的而出现、发展的政党哲学,也是抗战时期凝聚力量和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政治哲学。

四是从历史材料挖掘中有了新发现。陈思广教授对华北沦陷区小说进行了有创见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因征文而起的华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主义文化的烙印;从获奖与出版的作品看,“新进”作家的长篇创作也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殖民文化的意味,即便是那些反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的作品也不可避免。葛西周博士对抗战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后来写的演奏家、作曲家的回忆录、传记等资料进行整理之后,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抗战时期满洲的日本爵士乐演奏家、作曲家、流行歌手,揭示了抗战时期日本爵士乐演奏家、作曲家在洲国的活动。

最后,苏宁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并对此次学术研讨做总结发言,她认为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很有必要,在抗战文化的中心地之一的成都进行这场讨论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14.1.

上一篇:抽蕉剥笋论道史 层层求进必至头 下一篇: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对辽宁的启示